評論 > 對比 > 正文

找希拉蕊·柯林頓做辯護律師 或許能讓鮑毓明強姦案翻身

鮑毓明的案子十分簡單明晰,雖然有些羅生門,最終的結果早已成定局,他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鮑毓明的案子叫我想起了Kathy Shelton,那個美國女孩12歲的時候指控被兩個男人強姦。

法庭給其中一名嫌疑人指派的律師可能比鮑毓明的要顯赫得多,那個女律師叫希拉蕊·羅德姆,和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柯林頓結婚了,改姓叫希拉蕊·柯林頓。她向法庭申請檢查那個女孩的精神狀況,說這些事可能是女孩的「性幻想」「誇大了性行為」,希拉蕊那年27歲。

最後,由於檢控方的證據漏洞,那名嫌疑人達成了司法交易,有期徒刑一年,緩期四年執行。

希拉蕊為什麼成名?她踩的第一個帶血的屍體就是這姑娘,這姑娘現在40多歲了,提起這件事依舊憤憤不平。

更令人噁心的是,成名後的希拉蕊還猛扯女權大旗,儼然成為保護婦女權益的傑出領袖,時常在講述婦女權益問題時候頓足捶胸,悲傷的哭泣,簡直堪比好萊塢明星的演技,以致後來參選總統被罵傻B。

就像川普帶著女兒去印度訪問,在美麗的泰姬陵這個全世界最有名的大墳包兒跟前,川普的女兒伊萬卡表達了自己對印度人權和婦女運動的極大關注,雖然不遠處的示威者因為川普婦女的到來示威正在被活活打死。

那麼希拉蕊在辯護中做了什麼導致飽受詬病呢?1,在自己認為幼女強姦犯有罪的情況下,仍然選擇為其辯護,2,希拉蕊利用檢方的錯誤,讓關鍵證據被排除。3,希拉蕊稱被害人對年長男子有性幻想。

鮑毓明想打贏官司話,看來可以根據以上實際案例的結果,找希拉蕊為他辯護。

希拉蕊這種精緻的政客,十分善於在複雜莫測的羅生門局面中找到適合自己利益的方式方法。

羅生門,衍生自芥川龍之介同名小說,也只有日本社會才可產生這類模糊的概念,混淆視聽,意思是: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舉證或說謊,最終導致真相含混不清,難以水落石出。很多事件,經常是依照著「羅生門」的方向發展。

鮑毓明性侵養女案件,從一開始毫無爭議的全民譴責鮑毓明,到後來他聲稱他們是戀愛關係後,居然有些人反過來支持起鮑毓明,從一邊倒的罵聲,到混雜進洗白的聲音,讓這件事情,變得有了那麼一些不確定性。

有些看似簡單的熱點事件,經常出現所謂「反轉」,而真相為什麼總是很難被清楚利索地呈現。

那麼羅生門的最初本意是什麼呢?

這是發生在古代日本的故事,羅生門則是一座連接城市與郊外的城門,由於年久失修,許多無名屍體也被遺棄於此,究竟是怎麼死的,誰把這些屍體放到這裡的,誰也不知道,顯得荒涼而陰森,就是一個無人問津的亂墳崗子。羅生門的故事這裡就不複雜的說了,主要人物各執一詞。

綜合一下,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立場的不同,角度的差異,看待事物的結果和判斷不盡相同,甚至是相反的,矛盾的。

強盜講述的故事裡,最終拯救自己的是他的英勇和俠義;女人講述的故事裡,最終拯救自己的是捍衛尊嚴;小偷講述的故事裡,最終拯救自己的是不渝的信念,男人講述的故事裡,最終拯救自己的是強盜突然的「再見理想莫名其妙的爆發了」。他們都在自我拯救。

所以這個世界還有真相可言嗎?

一個真實發生的客觀事件,只要是通過人的嘴巴講述出來,就會變得不再客觀。講述者總會不自覺地為了美化自己,而扭曲事實。與其說那是真相,不如說,那是每個當事人自己認為的,事情應該發生的方向罷了。

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里,並沒有給出答案,芥川龍之介這個日本作家比較個性,一直對中國懷有深刻的認同和追隨,可惜那個時代1920年左右的中國令其即是失望,「自殺者也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自殺。我們的行為都含有複雜的動機,但是,我卻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為什麼我對未來只有模糊的不安呢」。他在寫下如此的話語後自殺,刺激了他一哥們兒村松梢風,就把上海稱為「魔都」了。

導演黑澤明將《羅生門》改編為同名電影,並融入自己的理解,給這個故事加上了一個結局。有些人認為電影《羅生門》的這個結局,是超越了原作的點睛之筆,可見,這個世界多麼的羅生門。

不論魔都里,還是羅生門下,絕不可讓黑白顛倒的世道橫行,人人自危;讓鮑毓明之流逍遙法外,怕是希拉蕊作為辯護律師,也不能達到那個卑鄙的結果吧。

記得有一個類似的案子,男班主任欺辱初二的女生,女生告訴自己的爸爸,報警,警察把案子推給學校自己解決,學校推給班主任,班主任繼續欺辱,女生再告訴自己的爸爸,再報警,警察把案子再推給學校自己解決,學校再推給班主任,班主任再繼續欺辱的時候,女生跳樓死了。

那孩子沒希望了。

她爸爸完全可以拿大棒子直接把班主任腿打斷,孩子只是不能承受沒有星星的命運。

必須有星星,必須有,社會也是。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燈火之國 燈塔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26/144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