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名不過利 利不過貪」什麼意思?古人的二個小故事告訴你答案

我國古人歷朝歷代都有著一系列經典的名言警句,有的是治世之道,有的是為人之理,有的則是綱常名教之說辭……其中大多數都有一定的道理,並且對如今人們的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依舊起著一定的指導與教育意義。

「名不過利,利不過貪」就是這其中一句古話,其大概意思是說:名利乃是身外之物,可有可無的東西,我們沒必要過分去追逐,無欲無求、知足常樂才是最本真、最自然的存在。在如今這個資訊化與商業化高度發展的時代,達到這種無欲無求的境界著實是相當困難的,然而在聖賢群集的古代社會,我們的古人卻將這種清新無為之態拿捏地恰到好處。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古人的三個小故事一起看看這簡單的一小句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哲理與意味?

列子——無謂得失

戰國時期的例子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他一生無官無爵,無欲無求,被當時人稱作清心寡欲的哲人。相傳,列子生活在鄭國時,受到了鄭相子陽的拜訪,子陽聽說列子的生活極其貧苦,於是專門讓人給列子送去了幾袋小米。

列子對前來拜訪的官員表示再三地感謝,但卻堅持不肯收受那三袋小米,最終那些官吏只能馱著米又回去了。列子的妻子為此還埋怨過她,當時的他們可以說是已經淪落到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的地步了,妻子認為其不知變通,連自己的衣食問題都解決不了,還想著一些哲人之道未免太可笑了。

列子對此不予理睬,只顧作自己的打算,後來子陽在政變中被殺,與其有過糾葛的一些門客慘遭滅門,而列子正是因為拒收了那三袋小米僥倖逃過了一劫。後人皆說列子幸運,但若不是他身處困境卻依舊無所欲求,無謂得失,又怎麼能逃得過這血光之災呢?

柳下惠——不論榮辱

春秋時期的柳下惠,與列子一樣,也是個超然物外,如同神話般的人物。他曾在魯國為官,主要負責掌管刑罰獄訟之類的活計,也算是過得比較如意。然而好景不長,當時的魯國王權內部腐朽嚴重,國家處於岌岌可危之態,以臧文仲等人為代表的壟斷獨權者橫行霸道,百姓民不聊生,柳下惠也因為自己的耿直得罪了這些人,前後共遭到了三次罷免。

然而柳下惠本身對此不以為然,他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沒有爭吵,沒有不甘,頗有范仲淹的一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之態。後來有人問他為何無所憂憤,他竟對這個問題表示驚訝,在他看來,榮耀也好,屈辱也罷,不過是別人附加給你的一個符號,他自己的生活從容舒適,如此便夠了,又怎會因一時榮辱來決定自己喜悲呢?這種面對連番打擊時的坦然自若,這份身處羞辱陷害下的處變不驚,大概也就是他能活到101歲的秘訣吧……

 

我們縱觀這二個小故事,這些古之聖賢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無所欲,無所求」,而這種無欲無求的自然無為之境卻往往能夠幫助他們克服難關、解決難題。也許在如今這個極度資訊化與功利化的現代都市生活里,我們也可以嘗試著去找尋一下這種無為之境,或許我們能發現不一樣的風景呢!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趣讀文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22/146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