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欄作者Anjani Trivedi撰文指出,十多年前雷曼倒閉、經濟嚴重衰退之後,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被迫縮小風險業務,惟在今次眼前的疫情危機中,它們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不過,中國並非如此。中國政府讓銀行和保險商成為「犧牲品」,要求它們滿足貸款需要、放棄利潤、支持萬億美元資本市場的動物精神,但銀行、保險公司,連同經紀商仍然問題纏身,遠稱不上金融體系牢固的支柱。新冠危機還進一步放大了信用風險。中國的「雷曼時刻」(即單一事件演變為系統性影響)可能隨時到來。
上周五(17日),監管層接管了9家問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總資產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此事並不令人意外,保險商至少從2017年開始就已出現問題。當時的一項審查發現,它們的公司治理評分正在惡化。包括此次被接管的華夏人壽等公司出售違反規定的產品、不當披露保單持有人信息。保險業監管機構表示,決心剷除非法和不當行為。監管層還發現公司偽造資金來源的現象,以相同資產獲得多筆槓桿貸款。
一年前,包商銀行被接管,筆者當時寫道,對手風險和償付風險雙險臨門。監管層當時試圖表明,這只是特例,但是最近的事件顯示,問題愈發嚴重、範圍不斷擴大。未來的某個時刻,貸款和流動性的鏈條將遭到破壞。
中國政府這次也沒有讓市場為這可能性定價。榮鼎集團分析師在包商事件後寫道,中國政府面臨著根本性的困境。要麼允許市場消化這些事件,要麼繼續「穩定」地生產風險更高的信貸。它們無法兩者兼得。監管機構實質上承擔起對手風險之後,市場信譽便會受損,而融資渠道遭受擠壓,市場本已緊張不安。
話說回來,他們的確沒有太多選擇。由於槓桿比例高企,新冠疫情導致資產價值出現個位數的下跌,就會對企業的股權帳面價值構成重創。以華夏人壽為例,過去十年,公司通過出售大量高收益儲蓄產品,榮升為全國第4大保險商,2019年底總資產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資產權益比高達26倍。
不難想像會有幕後減記大量資產的情況。隨著新冠疫情的影響在第2季度衝擊企業,10年以來最嚴重的債務崩盤,令投資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也蒙受了虧損,更不要提風險更高的非信貸投資了。中信里昂的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由於按市值計算出現投資虧損,華夏人壽帳面價值季環比縮水23%。該公司進入監管層的雷達,或監管層試圖發出訊號,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中國的金融問題遠不止於一名失蹤商人過度膨脹的資產負債表。不計上周被接管的公司,1995年以來只有12家公司被中央銀行或其他機構接管,其中半數發生在過去一年。最近幾個月,部分大型信託公司與政府不和,無法償付投資者本息。按照此次接管安排,監管機構將派出團隊擔任股東、董事和管理層的角色。包括部分中國大型保險商和券商的其他金融機構將最終成為受託人。理論上,他們將會推動縮小問題業務、出售資產。
不論冠以何種名號,這就是中國版的金融業風險傳染,堵漏已經無濟於事,監管層能救多少企業?會注入多少資本?它們能否找到樂意捕手的股東和白衣騎士?
解答這些問題必然不易。中信里昂指出,占市場約15%占有率、總資產2.4萬億元的11家保險商恐讓監管層進退維谷。如果它們的資產價值較2019年平均下降2至5%,那麼超出最低監管紅線的盈餘資本就將蒸發殆盡。如果政府需要援助所有的這些機構,代價將十分高昂。如果不援助,這些保險商恐怕別無選擇,只能拋售資產,進而威脅整個市場。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尚未成功化解金融帝國的問題。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擴張過度的安邦保險集團被接管兩年後,處置其資產、尋找戰略投資者的過程變得漫長而痛苦。
也許中國政府應當直面恐懼、讓一些企業「跌落懸崖」了。這樣一來,可能就有能力拯救真正重要的機構了。
(Anjani Trivedi是彭博專欄作者,重點關注亞洲工業企業領域,先前曾效力於《華爾街日報》。Shuli Ren是彭博專欄作者,重點關注亞洲市場,曾在投銀任職、為《Barron’s》撰寫市場報導,獲CFA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