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方尋報導/習近平推進人民幣國際結算的計劃難以實現。對於貿易、跨境投資和外匯交易,美元迄今仍是首選貨幣,即使中共與多國達成部分外貿以人民幣結算,試圖挑戰美元霸主地位,人民幣想取代美元還言之過早。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各國央行持有的美元儲備比重在2001年達到73%的高峰,此後已降至59%,仍不足以削弱美元的地位。
富裕國家大多是美國的盟友,很難轉向人民幣,如果完全排除它們,那麼全球貿易就只剩下25%,其中四分之三發生在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之間,考慮到持有人民幣的風險,將這些資金流轉為人民幣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報導指出,即使各國央行持有的美元儲備比例在2001年達到73%的高峰,此後降至59%,目前美國在世界產出所占比重也進一步下降至16%,但是,「王者美元」(king dollar)仍保住了寶座。
在貨幣交易中很明顯,美元的流動性意味著對於某些貨幣對來說,透過美元進行交易比非美貨幣更便宜直接。聯準會研究人員在2023年也得出結論,美元主導地位在過去20年保持穩定。為何取代美元如此困難?原因之一是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亦即使用美元的人越多,使用美元的動機就越大。
2022年美國之音報導,中共用人民幣結算沙特石油計劃落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再次受阻。經濟學家認為,挑戰「石油美元」體系或「去美元化」有相當難度,存在多重風險:北京操縱貨幣匯率、國際上人民幣接受程度低、中共政治透明度及金融穩定性低都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阻力。雖然美國財政政策可能影響美元走勢,但短期內美元的國際地位不會動搖。
中共的獨裁制度和外匯管制,限制了可以從中國帶出的資金數量,這讓投資者感到不安。沒有任何地方能夠像美國一樣將法治、高度流動的市場和開放的資本帳結合在一起,這意味著投資者知道他們可以輕鬆取出資金。美元的競爭對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他們根本無法提供數量龐大、安全且具有流動性的儲存方式。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