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泡沫即將破裂?中共央行緊急摸底萬億消費貸款流入樓市

中共央行近日向各大銀行下發「消費貸調查緊急通知」。對此,有資深銀行界業內人士指,此舉可能在摸底到底有多大規模消費貸流入樓市。據市場估計,此類流入樓市的消費貸規模大約超過萬億。中國樓市有「史詩級泡沫」之稱,是懸在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旦弄不好,會危及中國經濟,造成金融系統崩潰。

中共央行緊急摸底消費貸流入樓市情況。

中共央行近日向各大銀行下發「消費貸調查緊急通知」。對此,有資深銀行界業內人士指,此舉可能在摸底到底有多大規模消費貸流入樓市。據市場估計,此類流入樓市的消費貸規模大約超過萬億。中國樓市有「史詩級泡沫」之稱,是懸在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旦弄不好,會危及中國經濟,造成金融系統崩潰。

中共央行下發「緊急通知」

近日,中共央行調查統計司向各大銀行、農村信用社下發《關於開展線上聯合消費貸款調查的緊急通知》(《緊急通知》),稱「為掌握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創新情況」,決定開展線上聯合消費貸調查。

根據央行下發的統計表,報送的重點數據包括,月末線上聯合消費貸款餘額、當月發放線上聯合消費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當月發放全部個人消費貸款(不含個人信用卡透支)加權平均利率、月末線上聯合消費打款餘額不良率、月末全部個人消費貸款餘額(含個人信用卡透支)不良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統計表中,央行統計司單獨統計與螞蟻集團旗下「螞蟻借唄」、「螞蟻花唄」兩款產品的合作數據。

據陸媒《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7月28日多位銀行人士表示已經收到《緊急通知》。

有業內人士表示,《緊急通知》意在摸底線上消費貸款流入樓市情況。

一位資深銀行業內人士表示,該通知由調查統計部門發出,意在摸底統計線上消費貸款規模,包括與螞蟻集團旗下花唄、借唄兩款產品的聯合貸款規模、信用卡貸款及網際網路貸款等。

該人士補充說,「(緊急通知)不是為了出台新的監管規定,而是要摸清楚線上消費貸款有多少流入樓市。」

此前,監管機構已連續採取多項措施嚴管資金違規流入樓市。今年4月以來,深圳等地也在緊急摸查房抵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包括今年以來新發放的房抵經營貸(含借款人為企業或個人),包括貸前、貸中、貸後等情況。

一位深圳大行人士表示,監管數月前已經入場檢查房抵經營貸流入樓市,「檢查新發放的所有貸款。用了跨行資金流向核查,甚至穿透了三次,手段很嚴格。」

不過,目前線上消費貸款(網際網路貸款)規模一直未有確切的統計數據,市場估計,規模大約在萬億元以上。

上述資深銀行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央行和銀保監會的傳統統計口徑不包含這個項目,因此,「監管還是要穿透去看線上消費貸的最終流向。」

根據銀保監會的網際網路貸款新規,網際網路貸款資金不得用於房產。

具體要求是,貸款資金用途應當明確、合法,不得用於房產、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和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不得用於固定資產和股本權益性投資等。

樓市「史詩級泡沫」成為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噩夢

近期,房地產風險成為中共一根敏感的神經,中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7月24日的房地產工作會議上繼續強調「房主不炒」的定位,並稱「要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穩住存量、嚴控增量,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中共擔心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原因在於中國樓市是懸在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旦弄不好,會危及中國經濟,造成金融系統崩潰。

《華爾街日報》引述高盛數據報導,中國樓市2019年達到52兆美元,堪稱「史詩級泡沫」。

然而,資金的特性是逐利,追求高回報,在中共央行大規模放水的效應下,資金很難進入盈利能力不高、報酬率低的實體經濟,依然通過各種方式流入房地產,造成中國樓市升溫。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警告稱,當前大規模財政刺激和信貸高速增長的環境「歷史上曾導致房地產市場過熱。」

日本野村證券(Nomura)在7月16日的一份報告中對中國「潛在的房地產泡沫」發出了警告。報告稱,6月份中國70個城市的房價上漲了0.6%,高於5月份的0.5%。房價「連續上漲」的城市數量也從57個增加到61個。

經濟學家表示,這種房地產熱不可持續,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已超過本世紀頭10年美國樓市的泡沫。

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風險最終將傳遞到金融體系,美國2008年的次貸危機,引發有著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投行破產,就是教訓,此次中共央行下發《緊急通知》,摸底消費貸最終流向,背後的原因離不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控制。

《緊急通知》要求各銀行上報的統計數據,特別區分了螞蟻花唄和螞蟻借唄合作的消費貸款餘額、不良率、以及平均利率和不良率、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等。

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央行調查不良可能因為市場都在傳,疫情期間聯合貸不良率很高。

未來金融研究院侯本旗博士表示,「央行可能是從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角度關注此類業務。銀行承擔了幾乎所有的風險,但客戶增長和風控主要靠聯合貸款機構。這種風險激勵不對稱的合作模式隱含著可怕的潛在風險。如果合作貸款機構為做大規模而採用過於激進的客戶下沉策略或實施數據操控,銀行發現時剎車已晚。」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29/148274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