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德媒:歐中經濟雙贏消失 政治轉向還遠嗎?

德國《巴登報》刊文指出,歐中之間的經濟雙贏局面正在消逝,這必將導致歐洲對華政策的重大轉向。《法蘭克福評論報》則認為,歐洲也應當像美國那樣,對Tiktok採取更為嚴厲的措施。

據德國之聲8月29日報導,《巴登報》以"中國必須走親歐路線"為題,評論了中國外長王毅的歐洲之行。文章指出,如今北京最擔心的就是歐盟也跟從川普走強硬對華路線,而以往讓歐盟對華親善的經貿基礎卻在逐漸消失。

文章分析了近年來中國分化瓦解歐洲的行為:用巨額投資拉攏希臘等中東歐國家、將義大利拉入"一帶一路"。作者認為,中國一直在對歐洲踐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但是,作者同時指出,「歐盟其實還有一根沒有動用的槓桿:歐洲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市場。在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中,北京再也承擔不起失去歐洲的後果。因此,歐盟現在試圖形成統一的對華戰略,這一動向引起了習近平的高度重視,尤其是歐盟正式將北京當作'體制競爭對手'之後。」

"歸根結底,北京最為畏懼的莫過於歐美之間(在對華政策方面)的緊密合作。中國一直用極其實用主義的視角來看待國際社會,它對待歐盟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北京按照各國的實力排出個三六九等,據此予以區別對待。對於歐洲,北京此前的指導方針一直是:只要歐洲能在對華經濟關係中獲利,就不會背離中國。"

"但是,北京這回很有可能打錯了算盤。這不僅僅是因為北京在香港問題上無視國際條約從而為柏林和巴黎敲響了警鐘。一旦中國市場的'淘金熱'散去,歐中關係的氣氛就會轉變。"

"德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歐盟對華出口總額的40%來自德國。德國工程師打造的機器被運往上海和廣州之間的無數工廠。可是如今,許多中國企業即便沒有趕超,也至少成為了能與德企平起平坐的對手,這多少得歸功於北京力推的技術轉讓政策。一旦在經濟上不再有雙贏,政治層面上布魯塞爾刮向北京的風也將很快變得更凌冽。"

《法蘭克福評論報》的文章則認為,Tiktok的高層人事變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文章稱"Tiktok美國總裁梅耶爾(Kevin Mayer)的任期就像Tiktok視頻一樣短。這位極其具有野心的經理人,原本想要為這款來自中國的App打造國際化的業務。但是在美中之間的數據戰與貿易戰中,他的雄心被碾得粉碎。上任不過幾個月的他,如今宣布甩手不干。畢竟,除了將美國業務出售,Tiktok美國總裁再無其他事情可干。"

文章說,"川普對Tiktok下手,並不只是因為要報復這家為美國年輕人提供了破壞選戰活動機會的平台。民主黨和共和黨此前已經聯手要求阻止將1億用戶的數據輸送往中國。"

文章還指出,"依照本國法律致力於數據保護,這一動機沒有錯。反觀我們歐洲,不論是對於Tiktok,還是對於來自美國的軟體,監管都有些半心半意。我們坐視太多的數據傳輸往國外。」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30/149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