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不成熟的父母有多要命?

​老一輩人有句口頭禪,「小孩子不懂事,等長大就好了」,就好像一個人的成熟度是由年齡決定的。

可事實上,有很多人成年了,甚至已為人父母,也依然是不成熟的。

一些不成熟的父母,表面上看沒什麼問題,他們能夠很好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會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憂慮孩子的前途,卻對孩子的情感需要漠不關心。

有位朋友是家裡的老大,她比妹妹大兩歲,從小就是最讓父母省心的孩子,結果,她也是得到關心最少的那一個。

她說,直到現在,父母也很少關心她的想法、她的感受,似乎她是個怎樣的人、過得開心不開心一點都不重要,只要活著就行。

跟父母單獨相處的時候,她甚至會覺得尷尬,不知道該講些什麼好,父母似乎對她也無話可說,以前還會跟她念叨一下學習,但自從她工作以後,她們之間就連這個話題都沒有了。

在外人看起來,這位朋友很正常,大學本科畢業,按部就班地進入一個事業單位工作,各方面看起來都不錯,可是,她卻說自己很孤獨,一點也不快樂,而且別人只要對她好一些、給她的關注稍微多一點,她都會覺得惶恐不安,也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因為她從來沒有在自己父母那裡,體會到被關注和被愛的感覺。

真的是因為她的父母不愛她嗎?也許,他們只是不成熟。

不成熟的父母什麼樣?

不成熟的人,通常都只專注於別人是否讓他們感到舒服,而不會在意別人的感受。這一點並不會因為成為父母而有所改變。

美國資深臨床心理學家琳賽·吉布森博士(Dr. Lindsay C. Gibson)在《不成熟的父母》一書中說,不成熟的父母各有不同的表現,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對孩子的情緒不敏感。

有些不成熟的父母會很固執,一旦形成了一種觀點,就無法再接受別人的觀點,而且看問題很主觀。

有些父母則會表現得反覆無常、陰晴不定,對孩子一會兒笑臉相迎,一會兒又雷霆暴雨,而且這些變化完全都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情。

還有些父母喜歡逃避問題,在做決定時也總是從自己舒服的角度出發,而不是「三思而後行」。同樣地,在面對育兒挑戰時,他們也會選擇做鴕鳥,不停地告訴自己:「我看不見,我看不見。」

甚至有些不成熟的父母還會反轉自己的角色,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他們不僅不能關注和理解孩子的感受,還會反過來向孩子求關注和求安慰。

四類不成熟的父母

琳賽·吉布森博士還把不成熟的父母分為四個類型。

情緒型的父母

情緒不穩定,也不可預測,經常讓孩子感到惶恐不安。

這類型的父母最幼稚,因為他們的心理發展還停留在需要被照顧的層面。

他們自己很容易焦慮,需要別人的安撫,但他們通常也只關心自己的感受,而不會去考慮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情緒型的父母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過度關注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哪怕會讓自己受傷也要討好別人。

驅動型的父母

苛求完美,缺乏對孩子真正的同理心,試圖控制一切。

這類型的父母很有迷惑性,表面看上去很正常,也特別願意為孩子付出,但他們其實是很隱蔽的自我中心。

他們的付出,是為了控制孩子,讓孩子去做他們想讓孩子做的一切。在這類父母的心裡,孩子能否達成他們設定的目標,能否獲得成功,遠遠勝過孩子的感受。

這樣的親子關係在生活中太常見了。

因為這樣的父母自己也是在一個情感被剝奪的環境中長大,他們更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別人的情感支持。所以,他們也對孩子的情緒不敏感,更不要說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了。

在這種父母主導和控制一切的環境中成長,孩子要麼很叛逆,要麼徹底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很強的依賴性,也缺乏主動性。

消極型的父母

看上去對孩子很寬容,脾氣也很好,但其實是在迴避處理一切有可能讓自己感到心煩的事情。

這類型父母很容易受孩子的歡迎,他們常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有原則也沒有界限,對孩子的成長沒有能力給予必須的限制和指導。

這類父母的自我中心,表現在他們會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甚至他們無法做到約束孩子的不當行為,也是為了不「得罪」孩子,以保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說到底,他們真正考慮的,不是怎麼樣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選擇,也不是怎麼做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保護,他們只是在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或許他們真的很愛孩子,但對孩子的成長缺乏真正有力的支持。

拒絕型的父母

不喜歡親密,不想被孩子打擾,只想做自己的事情,在家庭里是一個冷酷的發號施令者,常常憤怒。

這類父母也是最不具備同理心的人,面對孩子的情感需要,他們要麼選擇冷漠,要麼暴怒,甚至會虐待孩子。

孩子不能從父母的身上感受到絲毫的溫暖,甚至還會覺得他們難以接近。

但年幼的孩子不會想到這是因為自己的父母不成熟,只會慢慢習慣把自己當作父母的累贅,成年以後容易成為一個低自尊的人,也很難開口向別人尋求幫助和支持。

你的父母是不成熟的父母嗎?為人父母的你,又是否足夠成熟?

每個人都有機會選擇成長

童年是每個人的人生地基,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底色。

如果孩子從小就在情感上孤立無援,他就會本能地產生一種空虛感,這也是很多人感到抑鬱的根源。

這種被父母忽視所帶來的孤獨感,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其實一點都不比生理上的打罵和虐待小,卻更不容易被發現。

在父母不成熟的家庭長大的小孩,長大後,即便在別人看來,他們的生活看起來都很正常,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種莫名的空虛感會一直如影隨形。

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妮科特說,「撫養一個孩子成為情感健康、能夠與他人形成健康聯結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足夠好的父母,能夠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並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看到孩子的情感需要並及時給予回應。

然而,做到這些,對於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們在年幼的時候,也沒有得到過完整的情感經歷。

為了不讓自己太受傷,他們才慢慢在自己的心理築起一道牆,不僅抑制了自己的情感,也阻隔了與他人的情感聯結,包括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有一個不成熟的父母,你可以選擇從現在開始練習覺察。

年幼的時候,你不得不依賴父母生存,所以會無比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但現在,你已經成年,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是你還陷在曾經的家庭關係模式中重複扮演著幼年時的角色,並為此感到痛苦。

這不是你的錯,只是因為他們不夠成熟,而且你依然有機會選擇重新找回真實的自我。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是一個不成熟的父母,這也不是你的錯。

你並非別無選擇,打破舊有模式的循環,讓自己得到成長,你也能成為孩子真正的安全堡壘,為孩子打下一生幸福的地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壹父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04/149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