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韓戰:歷史的正劇與悲劇

一群被俘的中國志願軍士兵(圖/維基百科)

馮勝平從解密檔案中找到了相關的記載:

「第一次甄別的結果,美方發現80%中國的戰俘都不願意回去。......多次甄別之後,發現2萬多戰俘中,超過一半以上不是共產黨的原始部隊,而是在解放戰爭中被俘虜的部隊,很多是原先四川劉湘的部隊。」

與此同時,美中雙方還有各自的戰略考量,導致戰爭拖延不決,也讓雙方死傷人數大幅上升。

朝鮮戰爭的傷亡人數至今仍是爭議的話題。聯合國軍隊的死傷相對明確,美軍死亡54000人,占聯合國軍隊死亡人數的95%。

中方的死亡人數則出入較大。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在2010年出版的一期《文史參考》發表文章說,中國軍隊的死亡人數是18萬人。據美國估計,這個數字應該超過40萬。

但目睹了戰場殺戮的程干遠依然不認可這個數字,「我的判斷是超過70萬人死亡,這個是絕對有根據的。......你們不知道的是後勤的犧牲,這個在烈士名單上是沒有的。我所在的運輸連犧牲了49個人,你們去查,烈士名單上一個都沒有。」

但這場戰爭製造的悲劇不止在戰場。

程干遠告訴本台,「他們就借對國外的韓戰的動員,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的鎮壓(所謂)反革命的運動,把這些對他們政權不穩定的因素去掉。」

這場鎮反運動延續三年,時間與韓戰幾乎重疊。據中共官方公布的數據,鎮反運動期間,被殺死的人有71萬,其中多數為國民黨舊政權投降後被「寬大處理的人」。

趁此機會,中國政府也加緊進行土改運動,導致民眾非正常死亡100萬到500萬之間。

用時任中國中央政府副主席劉少奇的話說,就是「因為抗美援朝的鑼鼓響起來,響得很厲害,土改的鑼鼓、鎮反的鑼鼓就不大聽見了,就好搞了。」

在另一面,為了籌措戰爭物資,中共政權對農村進行高額的糧食徵購,並在慣性的作用下,在戰爭後開始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加緊了對農民、農村的剝削,間接導致了1959年至1962年的大饑荒。

程干遠認為,這些幾乎與戰爭同時在國內展開的社會改造措施,對中國此後幾十年產生了悲劇性的影響,「這個戰爭實際上是中國交了一個投名狀,綁在蘇共的戰車上。他就是把蘇聯的這一套專制體制很快搬到了中國,他也借這個機會鞏固了國內的無產階級專政。」

戰爭的結果和影響

1953年3月,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去世後,當時的蘇聯政府指示中國停戰。中國方面迅速接受了美國的和談條件。

戰爭雙方最後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並約定以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設立非軍事區,恢復南北分治。

雙方舉行第一次停戰談判(圖/維基百科)

這場區域性戰爭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交戰雙方,而是世界性的。

山姆·威爾斯在新書中分析說,

「(這場戰爭)使得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政治鬥爭最終轉變為一場全球性的冷戰。」

韓戰向西方世界顯示出,蘇聯通過共產主義陣營國家不斷擴張的影響力。這使得美國不但改變了其在東亞的戰略,與日本、韓國,乃至台灣結成不同程度的盟國關係,也促使北約歐洲擴編,成為具有超強軍事實力的國際組織。

與此同時,這場戰爭也改變了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張曉明認為,

「從國際政治上的利益考慮,如果在遠東地區,和中國參加的任何地面戰爭,任何直接的較量,對當時美國的戰略利益都是沒有好處的。」

在此後的近三十年裡,美中之間形成對峙關係。直到70年代末,隨著中蘇關係交惡,美中關係才逐步解凍,並在八十年代進入了蜜月期。

弔詭的是,近年來,隨著兩國貿易紛爭和意識形態的矛盾加劇,美中關係又再次惡化。

在韓戰結束七十年後,朝鮮半島依然是世界最具有變數的地區之一。如果朝鮮局勢有變,朝鮮半島是否會再次成為美中兩國的戰場,仍然牽動著世界的神經。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NC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24/151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