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許多癌症由細菌、病毒引起 這5種更要當心

談「癌」色變,癌症的高發率和高死亡率讓人恐懼。

談「癌」色變,癌症的高發率和高死亡率讓人恐懼。根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指出:全球每年被確診罹癌病例達1200萬人,其中約20%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因此更要重視因感染而引發的癌症。人體是統一的整體,局部器官受損可能引起其他臟器的異常。如果被以下細菌或病毒感染,建議及時就醫,阻斷病情發展,同時清除有害細菌或病毒,以免病情加重,也能阻止癌症的發生。

警惕3類病毒可能成為致癌因子

1、B肝病毒(HBV)——原發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會增加肝癌的發生概率,應該及時治療。

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會增加肝癌的發生概率,「肝炎—肝硬化—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發展成肝癌的「三步曲」。調查顯示,約有70~80%的肝癌由B肝發展而來,因此,B肝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演變成肝癌。

HBV感染本身並無直接細胞毒性作用,但體內持續複製的病毒經過吞噬加工,會激活免疫應答反應,誘發肝臟的免疫病理損傷。

當肝細胞受損後,又會生成膠原纖維來修復,但膠原纖維若積累過多,肝臟就會由軟變硬,形成肝硬化,再不控制的話,肝癌就可能找上門來。

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

慢性B肝患者一般都會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及肝區不適等臨床症狀,同時伴有化驗指標異常。

預防方法

(1)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型肝炎的最佳辦法。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B肝患者的家屬、長期接觸病人的醫務人員等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時接種疫苗。

(2)一般人可以每年做一次體檢,包括肝功能、B肝五項等,這些項目有助於及早發現肝臟是否被病毒感染。

2、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宮頸癌

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的女性比沒有感染的女性得宮頸癌的可能性明顯增加,但這並不是說感染了HPV就等於得了宮頸癌,在上百種HPV病毒中,可能引起宮頸癌的只有13種高危型和5種中危型。

相關數據顯示,高達75%左右的女性在一生中都感染過HPV,而超過80%的HPV病毒感染能依靠人體免疫系統被清除,但那些無法清除的較高危病毒則可能造成持續感染,增加宮頸癌的發病風險。

傳播途徑:HPV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性傳播,因此注意性生活和經期衛生對預防宮頸癌也很重要。

預防方法

(1)接種HPV疫苗: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二價、四價、九價這三種類型的HPV疫苗,其中九價疫苗能預防90%的宮頸癌。

(2)定期篩查:宮頸癌的篩查方式主要有HPV檢查、TCT檢查、陰道鏡檢查。

建議21~29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30~65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或每5年進行一次TCT及HPV檢查;定期檢查結果正常的65歲以上的女性,可不必再進行篩查。

如果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接觸性出血、白帶有血色或米湯樣或有腥臭味、下肢或私處長瘊子、腰痛且躺下後疼痛更明顯等症狀時,要警惕宮頸癌。

3、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全世界的皰疹病毒,不僅是鼻咽癌、淋巴癌,近年來還有研究證明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宮頸癌也與之相關。

通常,進入人體的EB病毒會長期潛伏在B淋巴細胞中,病毒不複製並只表達少部分基因。

在沒有外界誘因、感染者免疫力正常的情況下,它們可以一直潛伏下去;但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就會被活化,造成感染,在與其他因素協同下,最終可能引發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傳播途徑: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聚餐時使用公筷等。

感染EB病毒的早期症狀:口腔上顎出現紅疹,或臉上紅點呈簇狀淡紅色小丘疹。

2種危險細菌可能引發癌症

除了病毒以外,某些細菌也和癌症的發生相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癌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已將Hp列為引起胃癌的頭號因子。

1、幽門螺旋桿菌——胃癌

 

 

平時可以吃點能保護胃黏膜的食物,如菌類物質。

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並不少,這種細菌會隨著食物等進入胃,破壞胃黏膜,當胃黏膜長期陷入反覆的破壞與修復中,就可能發生變異,形成腫瘤。

傳播途徑:幽門螺桿菌可通過口腔、唾液等口口傳播,所以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要防止病從口入。

注意餐具的衛生,清洗乾淨、定期消毒;少吃生冰品物;聚餐時最好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平時可以吃點能保護胃黏膜的食物,如菌類物質。

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的危害不局限於胃部,還會增加消化道潰瘍、肝臟病變、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風險,一定要規範治療。目前比較常用的是「四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兩種抗生素,療程一般10~14天不等。

另外,建議從40歲開始就進行胃癌篩查,包括胃鏡、Hp檢測等。

2、腸道菌群長期失衡——結直腸癌

腸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和有害菌,正常情況下處於平衡狀態,但體內生態失衡時,一些有害菌就會迅速居於優勢地位。

儘管目前並無研究證實結直腸癌與特定微生物相關,但發現人體腸道中有相當數量的促癌菌,包括脆弱擬桿菌、糞腸球菌、肝螺桿菌、擬桿菌屬、厚壁菌門和梭桿菌門、乳球菌和梭桿菌屬。

腸道菌群結構及其代謝產物均能影響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甚至可能直接誘髮結直腸癌等病理狀態,因此,維護腸道菌群穩定很重要。

維護腸道健康

 

 

膳食纖維能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降低有害物質的吸收。(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1)膳食纖維:能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降低有害物質的吸收,還能增強益生菌,改善腸道的屏障功能。因此應適當多吃粗糧、蔬果。

(2)抗性澱粉:其能被腸道微生物發酵,生成丁酸等短鏈脂肪,增強腸道細胞免疫力,輔助抑制癌細胞生長。

平時可以增加少量的紅薯土豆、玉米等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新浪看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08/152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