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淞滬大戰的來龍去脈

—淞滬大戰的邏輯

作者:

問:打南京,在不在日本的計劃中?

答:日本參謀本部原本沒有攻擊南京的計劃。淞滬戰役打響之後,11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向侵華日軍下發了《臨參命第138號》令,其原文嚴令侵華日軍:「作戰地區大體為連接蘇州嘉興一線以東」。

問:蘇州、嘉興一線以東,南京在這條線以西嗎?

答:是。南京在蘇州、嘉興一線以西。《臨參命第138號》的意思其實就是為了防止日軍殺往南京。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在這個時候,還沒有計劃要打南京。

問:但是後來為什麼又要打南京呢?

答:因為日軍前線的官兵打得太苦,傷亡慘重,到了11月中旬的時候,國民黨部隊潰退的勢頭明顯了,日軍戰地司令官認為:國民黨抗日氣焰太甚,應予嚴懲,在這個時候應該乘勝追擊,一舉攻下南京,以逼迫蔣介石簽訂城下之盟、一勞永逸地「解決中國問題」。所以,前線司令官向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發了電報,要求批准打南京。

問:日本參謀本部批准了吧?

答:日本參謀本部內部還是有不同意見,但是後來對日軍部隊越過「蘇州嘉興線」一事,進行了追認,並最終拍板批准攻擊南京。

問:當時日本人所說的「解決中國問題」,指的是什麼?

答:當年日本人所說的「解決中國問題」,主要指的是以下幾個內容:承認「滿洲國」、「華北非軍事化」、承認「內蒙古自治」等要求。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求國民政府承認「滿洲國」。講到這裡,有一點值得我們大家注意,在淞滬戰役當中,日本最初還不敢提承認「滿洲國」的要求。

問:日本最初的談和條件是什麼?

答:淞滬戰役打到11月初的時候,日本政府通過德國大使陶德曼,向中方提出了以下的七項和平條件:一、內蒙古自治;二、華北非軍事化;三、擴大上海非武裝區;四、中國停止抗日國策;五、中日共同反對;六、中國降低對日本關稅;七、中國尊重外國權益。

問:為什麼日本這個時候不提出要中方承認「滿洲國」的要求呢?

答: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事實上在1932-1937年這五年間,中日兩國政府已經就「滿洲國」問題談判過無數回,日本很清楚:國民政府不會答應這點。第二個原因,在當時的淞滬戰役中,日本軍隊打得很艱苦,傷亡慘重,日本想開個合理價、見好就收、迅速結束戰爭。

問:蔣介石不接受這些和平條件?

答:蔣介石一開始覺得這個方案可以作為談論的基礎,但是他一直在猶豫,同時也在等待赤俄的答覆。

問:等待赤俄的答覆?答覆什麼?

答:淞滬戰役打起來之後,國民政府派人找了赤俄,希望赤俄伸出援手,赤俄一直在說:你等幾天,你再等幾天,我們很快就要召開蘇維埃最高會議、要討論你這個事了,你再等等……

問:最終的答覆怎樣?

答:赤俄最終的答覆是,對不起,除了少數空軍助戰之外,我們不能派蘇軍陸軍來華助戰。可這個時候,日本說:我們一個月之前給你們中方開的和平條件,等你一個月了你都沒回復,你顯然沒有誠意,你的拖延造成了日軍在戰場上死了更多人,所以一個月之前的條件已經「過時」了。於是日本提出了追加條件:要求中方承認「滿洲國」、賠償日本經濟損失等。

問:蔣介石沒有接受,對吧?

答:蔣介石召開了國防會議,討論這個事,在會議上,有許多將領提出:割讓東北總必亡國好。但是蔣介石力排眾議,蔣介石對日本帝國表示極度的不信任,蔣說:今天割讓東北,明天就割華北,後天就割南京,日本人是貪得無厭、言而無信、得寸進尺的。正是由於這樣想,蔣介石說服了在座的將領和幕僚,會議的結果是達成了一致:抗戰到底。於是國民政府決定拒絕日本的追加條件。

問:日方沒有得到滿意答覆,作何反應?

答:日本沒有從中方得到響應,於是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宣言,所謂「不以…為對手」,就是「再也不和你談」的意思,這個宣言關閉了中日兩國談判的大門,從此日本定下了一個新的對華政策:打倒國民政府,並扶持親日人士成立新的中國政府。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馮學榮讀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18/152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