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蘇曉康:仇日反美是一筆生意

作者:

【按:二戰中毛澤東率領中共落草延安,對抗日作壁上觀,日寇投降後他就下山摘桃,當了皇帝還感謝皇軍救了共產黨。到了江澤民時代,中共又著實反日了十年,不過是在北京街頭和電視劇里,這段政治史和娛樂史,非常有趣;眼下習近平要重溫"抗美援朝",也是這個路子。貼一段文字描繪那次"抗日",引自『鬼推磨』。】

縱觀"江核心"時代,這廝幹了幾件事情,叫中共平順捱過"六四"危機:

1、讓黨和國家皆徹底腐敗、爛掉,即所謂"悶聲發大財";

2、與西方妥協,絕不跟美國搞對抗;

3、師夷之際,也操弄"義和團"於股掌之上;

4、以民族主義替代馬列主義,作為執政的意識形態。

據說,鄧小平給江澤民的政治遺囑是:"絕對不跟西方翻臉",然而江在國內放縱仇外思潮泛濫,以為平衡;再大舉引進外資,又拆除"社會主義",將中國轉型為廉價勞力的世界工廠,重鑄政權合法性於"經濟起飛"基礎之上,打造出一個"軟紅十丈"的盛世,不可謂不成功。

從上個世紀末起,中國人染上"憎羨交織"的人格分裂心態,始之於江澤民操弄的"內外二元分離"——政府親美親西方,卻煽動民眾仇外仇日。1992年春有一場"反殖民文化運動",自瀋陽至北京、上海、武漢,颳起了一陣拆招牌風,所有帶有"媚外"色彩的店名,紛紛換招牌,重辦營業執照,如"帝王"改為"國旺","帝國"改為"祖國","路易十三"改成了"英模城";上海甚至擴展到更換街名,因為"封建主義、殖民主義色彩太濃"。

這個搞笑時代,也是"抗戰神劇"的高產期,值得一議,所謂"情節雷人台詞低俗",被網友用"四化"形容:戰爭遊戲化、我軍偶像化、友軍懦夫化、日偽白痴化——在沒有言論自由的社會裡,人性受到某種禁錮,社會人格的發展就被限制在一定的宣洩區域,如逞口舌之快,又借網際網路獲得長足發展,泛濫無度,以此解釋中國人靠低俗、下流過嘴癮靡然成風,再恰當不過。這絕非僅僅"文化商業化"而已,背後須有制度化的政策和財力支持。

2016年夏海牙法庭裁決中國對南海沒有主權,網上出了一個段子:中南海決心打大仗,是不必懷疑的,現在的問題是:一、戰場選在橫店還是中山影視城?二、戰役任務到底交給八一廠還是華誼兄弟?三、前敵指揮選馮小剛還是張藝謀?四、還用不用抗戰神劇名角、嫖娼被抓的黃海波?反正中國只贏不輸。

英國諾丁漢大學亞洲研究所網上刊物亞洲對話(Asia Dialogue)一篇分析文章統計,2012年中國政府批准303套新的電視劇當中,超過一半的故事是關於"革命",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反日戰爭劇本。對製片商而言,只要抗日的劇集申請批文,必定可得,而且製作低成本,日本人畢竟也是亞洲人,導演只需聘用中國的臨時演員扮演日本兵,他們大多數都是鄉下的農民,每天工資只是7美元。這些抗日劇大多在日間播出,所以觀眾大多都是退休老人或者鄉下人。然而這些電視劇的質量頗受詬病,最典型的例子,是女演員葛天在劇中她把一枚手榴彈藏在她的私處,他的男友在關鍵時刻把手榴彈拔出來引爆而跟日本軍官同歸於盡,其引來的評價是"賣弄色情也是愛國",而很多抗日劇都有被性侵害的中國女子,又構成另一種荒誕。

中國的仇日反美民間活動,多年發展後漸生成為一門數以億計的愛國宣傳生意。浙江省橫店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影視城,號稱"東方好萊塢",自2016年以來,旅遊業的受益達到165億元人民幣。以每年平均計算,單是橫店這個影視城就出產了50套抗日電視劇。一個名姓施的臨時演員告訴記者,他最忙的一天,需要在8套不同的抗戰電視劇里扮演日本鬼子,他當天死了8次。

不久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中爆發的反日狂熱,表演了由官方操縱的民間"政治參與"模式,令全世界跌破眼鏡:中共二十年來、尤其是茉莉花運動以來,最忌諱街頭運動,不惜耗費高於國防費的巨額資金來防堵,今天居然肆無忌憚地"自我導演"一場群眾抗議、砸店燒車、蔓延一百多個城市,規模空前。他們要向國際社會證明,他們用"民族主義"就可以把人民玩於鼓掌之間。慘不忍睹的是,民間鬱積的憤怒,藉由"刺刀對外"的官辦臨時孔道而發泄,人們竟也自得其樂。

美國B-2戰略轟炸機投下的五枚鑽地彈,由貝爾格勒中國大使館地下室發出來的神秘定位信號引導,飛進那裡開炸——原來一架被擊落的F-117戰鬥機殘骸,隱藏在此,而中國人不知道它的內嵌式電源仍在工作。這個意外給世紀末添了一個大麻煩,剩下就看中美兩廂政客怎麼擦屁股了。江澤民玩了好一陣子仇外民族主義和親美政策的平衡,玩得叫老毛老鄧都要刮目相看,這個意外如果打破他的平衡,就會把中國撥到另一條道兒上去。政治局緊急開會,竟然同意學生上街遊行。學生也是找碴兒上街,北京上海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學生圍攻大使館、燒汽車,幾近暴動,外電稱"學生怎麼同政府配合得這麼默契?"從CNN電視新聞里看,那些遊行示威的北京學生,跟十年前的天安門學運,完全是另一代人,感覺"天安門時代"真的結束了。中國的青年,如今是恨死美國,卻做夢都想來這個最恨的國度。北京反美怒潮第四天突然收場,顯示中共可放可收,已然成為擁有宗教式狂熱擁戴的東方強權,與伊斯蘭互為軒輊了。

江澤民似已穩住大局,上海幫很得勢,感覺有一個"海派"在中國崛起。近代中國說"海派",專指"上海灘",晚清開埠,通商口岸,華洋雜處,十里洋場,既是江浙財團的大本營,也是國民黨的大都市,乃中國"現代性"開場之地;中共歷來也有"海派",早期在"白區"的周恩來陳雲,都有旅歐留蘇、受訓於第三國際的背景,也對毛鄧均有駕馭的技術,都是不倒翁;文革中,又有"四人幫"發跡於上海,橫行一時,天怒人怨,留下螃蟹"三公一母"之談。

1996年初,正是我帶癱瘓妻子瘋狂求醫之際,常常跑紐約曼哈頓和法拉盛找針灸醫生,有一次偶遇艾端午,就聊了幾句,聽他大講一通怪論。他說,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極高,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願"為祖國而戰";江澤民是中共歷史上最親美的領袖,但內部對他壓力極大,李登輝訪美成功後,全國各省通電批評江軟弱;中共欲與美國一戰,而美國軍方算過帳,同中國開戰需花七千億,沒有這筆錢;李登輝向日本承認"拖美國下水"與中國一戰,此乃日本削弱美國之謀算,中美之戰後日本便天下無敵。這套怪論正在中國流行。

師夷之際,又操縱"仇外",乃是晚清以來的一個傳統,最著名的事件,即西太后找來義和團"扶清滅洋",鬧出"庚子之亂",引來"八國聯軍",否則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所謂"外辱"的根源都在"內擾",當時慈禧要廢光緒,而民間又一個"反清復明"的地下組織,清廷將其轉化為仇外工具,初始好像很聰明,哪裡知道不堪一擊,結果《辛丑條約》賠得更大。但是後來列強大多退款,尤其美國設"庚款獎學金",第二批留學生中便有胡適、趙元任、竺可楨,他們後來開啟了"五四"時代。這個變局,讓我們看到的,不是人事,而是一股趨勢,無可阻擋。此歷史之詭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作者臉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28/152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