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別以為寶寶記不住!你的所作所為 Ta都悄悄複印下來了

昨天有一個同事休產假回來,愉快地和大家分享寶寶的可愛照片,正在大家都不停夸寶寶的時候,她突然畫風一變吐槽說:

可愛是可愛,不過啥都不會啊,我還得天天給她餵奶陪玩,玩的時候都不知道她能記住些什麼?

這要等一兩歲或者更大,懂事了以後,我們才會覺得養得有意義吧?

我跟她說:親愛的,你太小看孩子的能力了……你現在要是以為孩子啥都學不會就掉以輕心,等她把大人的壞毛病學去的時候,可就晚啦

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

很多爸爸媽媽相信,孩子是一張白紙,你教給他什麼,他就可以學會什麼。其實這個比喻並不恰當。

非要說孩子是白紙,那……這可是一張會主動學習而且記憶力驚人的白紙。

很多東西不是你的寶寶學不會,只是你不如心理學家會玩兒而已。

研究模仿的專家梅爾佐夫|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上面這位是認知發展心理學家梅爾佐夫(Andrew N. Meltzoff),他是研究嬰兒模仿能力的鼻祖和專家。

早在1977年,梅爾佐夫就在《Science》上面發表了關於他對新生兒模仿能力的研究。

梅爾佐夫發現,剛出生2~3周的嬰兒,能夠面對面模仿出成年人所做的面部表情,至少包括伸舌頭張大嘴嘟嘟嘴

梅爾佐夫親自上陣做新生兒實驗| Meltzoff(1977)論文

想想看,2~3周的嬰兒知道自己有臉嗎?知道自己長了舌頭嗎?

不知道。

或者說,不是有意識地知道

2~3周的寶寶甚至看不清大人的臉,他們的眼睛只能在特定的距離範圍內(例如媽媽餵奶的距離),大致辨別出人臉的五官輪廓。

儘管如此,面對同樣有一張臉的大人所做的表情,嬰兒雖然看不到自己的臉,但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對應面部器官,做出相同的動作,完成模仿

現在覺得有點厲害了吧?

梅爾佐夫還發現,寶寶們不只會當面模仿你,他們還會延遲模仿(deferred imitation),這種方式相比即時模仿而言,展示了嬰兒強大的記憶力。

延遲模仿意味著孩子的強大記憶力

延遲模仿的含義是,寶寶看到你做了某件事,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自己把這件事重複了出來。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爸爸,平時就有一句口頭禪「這太扯了!」,有時候在家遇到臨時加班,他就會生氣地說一嘴,順便跺個腳。

誰知有一天,兒子洋洋吃飯的時候剝雞蛋,雞蛋不小心掉地上了,他奶聲奶氣地說了一句「太扯了!」,然後跺了跺小腳,跟他爸爸一模一樣。

洋洋才兩歲半不到好嗎!

洋洋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延遲模仿。

延遲模仿的厲害之處在於,孩子當下沒有馬上重複大人的動作和語言,但是在一段時間後,在跟之前類似的場景下(爸爸是工作不順,寶寶是剝雞蛋不順)自發地重複出了之前看過的動作、聽過的話

用自己的 jio學你用手機| giphy

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是很強大的

他悄悄地把你的所作所為記下來,比如「生氣的時候可以說「太扯了」」,然後等自己真的生氣了,大腦就馬上提取出這句話來,幫助他像你一樣發泄不滿的心情。

你可能會想,那這娃子都兩歲多了好嗎,我等孩子兩歲多再注意不就得了?

emmmm……科學家們想必不會建議你這麼做。

1988年,梅爾佐夫研究發現,9個月嬰兒觀看實驗員擺弄一個玩具,展現一個他從沒見過的動作;24小時後再來到實驗室,寶寶拿著玩具成功模仿出了這個新動作。

14個月的嬰兒更厲害了,能夠延遲模仿一系列6個動作,並且中間延遲的時間是1周

1996年,Barr改進了梅爾佐夫的研究——改進實驗方法,演示玩一個新奇的玩具,發現即使是6個月的小小寶寶,都能做到延遲24小時的模仿。

Barr(1996)的實驗中,演示的動作是給一隻毛絨玩具摘下同樣顏色的手套,這個帶來意想不到結果的動作,觸發了寶寶們的延遲模仿

儘管寶寶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記住乘法表或者圓周率,但寶寶們能做到把大人的動作記住一段不小的時間。

這種前語言記憶,正是寶寶從你那裡接受「言傳身教」的重要前提。

寶寶天生愛模仿你需要注意了……

寶寶天生就是模仿專家,他們最喜歡模仿親近的人,也就是爸爸媽媽的言行。

你需要做好榜樣了!Little baby is watching you!

Watching YOU!| giphy

怎樣利用模仿,讓寶寶通過模仿,變成我們期望中的好孩子呢?

▶正向利用模仿:

▶展示好行為、好談吐,培養寶寶好習慣

你可以正向利用寶寶愛模仿的特點,平時就多展示好行為、好談吐,寶寶自然會從你身上學到好的行為習慣。

這就要求我們自己本身有很多好習慣,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寶寶不知不覺就會變得和你一樣好。

有禮貌的媽媽,寶寶也懂得待人接物。

愛讀書的爸爸媽媽,孩子也常常是小書蟲呢!

再說個我自己的經歷。

我老爸是海員,記得我高二那一年,老爸開始準備一項考試——他要考到輪機長資格證。

為了準備這項資格考試,我爸在家一學就是一天,跟我在高中的住校作息基本一致,周末我回家撒歡了,卻依然能看到他超級自律地學習。

考試前最後一個月,老爸專門住到培訓學校里,防止自己分心。據說輪機長資格通過率只有10%,但我老爸成功地一次考過。老媽表示震驚,我卻覺得老爸就是有這個實力,這是他應得的。

至於我自己是如何成為別人眼中的學霸的?其實,我爸從來沒逼著我好好學習,但是我永遠記得他在閣樓小桌子上複習的背影,那是支持我堅持高考複習、反覆刷題的動力。

我一直會告訴別人,我的執行力和堅持,是從我爸爸那裡學來的。

只要孩子還沒遠離家庭,你始終能用你的行為影響孩子,而且你會發現,身教的效果比言傳還是要厲害得多了

▶反向利用:

▶巧妙轉移注意力,減少不良行為

有時候,孩子強大的學習模仿能力會讓我們很頭疼。畢竟大人偶爾也會放鬆警惕,放飛自我,結果你本不想被孩子看到的言行,就剛好被寶寶學會了

如果你不小心做了不好的行為、說了奇怪的話被寶寶模仿,你家可能就要開始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了:

寶寶:打死你!我打死你!

媽媽:小孩子不能說這種話!跟爸爸道歉!

寶寶:打死你!

媽媽:還說?看我不我打 s……(!!!)

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要注意:不要暴力地強行制止寶寶的行為,要用巧勁兒轉移注意力,拿出些新花樣給寶寶模仿

為什麼呢?你的制止會讓寶寶發現,我做這件事可以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來看一個案例:

可見,寶寶喜歡做引起你注意力的事情,不好聽的口頭禪雖然讓爸爸媽媽生氣,但是——他們注意到本寶寶了呀!這句話真不錯!再來一遍「打死你!」

如果我們反覆跟孩子說「不許說這句話!」,反而是讓孩子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還一遍遍地幫孩子加深了記憶,孩子會越說越多,還會慢慢釀成叛逆心理

你應該使巧勁兒,反其道而行之,編點新奇的話,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不合適的話語上面轉移開。

看,被推薦的答案說:有一段時間我兒子也說,不過我們做大人的自己不說,慢慢地他也忘記說了。

結語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大到讓人驚嘆,他們就在與我們的每一秒相處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我們的行為習慣

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小大人,我們做家長的也都在每天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跟孩子一起成長,做更好的自己,不正是養娃的意義嗎?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愛貝睿科學早期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15/153409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