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被自殺式報復 是這群中國人的共同結局

哪吒們還要自刎多少次,才能喚醒自大的中國家長?

01

O N E

9月17日,一個14歲的少年從五樓縱身躍下。

因為在學校打撲克牌,張某銳被請了家長。

母親到來後,徑直走向他,伸手就是一耳光。

初三的男孩,個頭已經高出母親不少,但他只是下意識用手臂擋了擋。

之後,他不再有任何防衛動作,老老實實受著母親甩過來的第二個耳光。

母親情緒激烈,顧不得周圍還有師生三三兩兩,伸手掐住他的脖子。

班主任趕過來勸說,母親又猛推了幾下才作罷。

他們消失在監控鏡頭裡,只留下張某銳一個人。

就那麼呆呆地、默默地站著。

2分鐘後,他扭身看了一眼樓下,又望了望母親的方向。

然後,毫不猶豫跳下去。

這段監控視頻,看得人揪心地疼。

卻不止是心疼這個年僅14歲的孩子,用如此決絕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離去,掀開了多少人青春期里,那個最隱秘的角落。

甚至有人說,「自殺的孩子是為我們其他人而死的。」

可是有一些家長,仍然在指責孩子自私,不考慮父母的感受;抗壓能力差,打兩巴掌就要自殺。

他們至今不明白少年為何而死,至今不懂得父母何錯之有。

今天寫下這篇文章,無意批判當事的母親,而是希望用這幾千字,換取家長們一點反思。

更希望,悲劇不再有。

02

T W O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權力是中國家庭繞不過去的東西。

為什麼家長敢肆無忌憚地,當著眾人的面,教訓自己的孩子?

如果站在面前的那個人是領導,你不會隨便伸手,這是砸自己飯碗。

如果站在面前的那個人是朋友,你不會隨便伸手,你清楚他不會老實地站直挨打。

如果站在面前的那個人是路人,你不會隨便伸手,因為伸手之後的代價是未知的,你不一定能承受。

可站在面前的那個人,是自己的孩子,意味著自己可以想怎樣就怎樣。

一個網友說,她也曾被母親當眾教訓。

她哭著請求母親,能不能顧及一下她的自尊心。

母親卻說:你是我生的孩子,有什麼自尊心?

在一些家長眼裡,孩子是這樣的存在——

你賦予他生命,所以,他附屬於你。

你賺錢供他吃穿,所以,他必須感謝你。

「養育之恩大過天」,罵幾句算什麼,打幾下踹幾腳又怎樣。

當眾羞辱、踐踏自尊,也得老老實實受著。

即便家長有錯,孩子也該選擇包容,任何形式的報復都是不孝。

就因為「我是你爹娘,我生你養你,我就有權力這麼做。」

03

T H R E E

只可惜,孩子跟寵物不同。

他是人。

只要是人,就會有自己的情緒,有自己的喜惡,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尊嚴。

家長對孩子的打壓,雖然借了「愛」的名義,卻並不改變傷害的實質。

但孩子不能責怪家長。

所有人都告訴他,爸媽是愛你的,爸媽是為你好,你要理解爸媽。

不能恨爸媽,就只能恨自己。

「是不是我死掉了會讓你更開心?是兩個人的解脫吧?」

「反正我死掉了,對其他人都會更好。」

不能恨,更不代表不會恨。

朱炫在知乎上有一個回答:「小孩自殺,有一部分,是報復。跳下去的一刻,他是知道會傷害父母的,但他要的就是這個結果,用自己的命,來換父母的痛哭流涕。」

無論是誰,長期挨著語言暴力、肢體暴力,怎麼可能不生出怨恨。

日積月累,成了巨大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因為「一件小事」而爆發。

而對於一個孩子,經濟不獨立,講道理又講不過「我是你爹媽」這個蠻橫強勢的道理。

他能做的,也只有自我毀滅,完成精神上的復仇。

「後悔不後悔,根本不是他那個時候想的事。成年人活久了,活得圓潤了,知道忍一時,得過且過。小孩不是的,小孩的世界,恨起來,就是活一口氣。」

孩子擁有的全部就是自己,能夠失去的全部也只有自己。

一如哪吒自刎時的那句千古悲鳴,「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

神話中的哪吒,尚且能借荷葉蓮藕重生。

可現實中的哪吒們,用鮮血寫下一個又一個的悲劇,警告著身後的世界。

只是,有些家長在唏噓中反思,有些家長依然沉睡不醒。

04

F O U R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衛組織曾發布報告,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10-19歲的青少年中,約15%的人有過自殺念頭。

很多人以為,是孩子抗壓能力差。

但其實,這跟大腦發育有關。

神經科學家Marwa Azab說,青春期的孩子,大腦邊緣系統尚在發育,與理性大腦區域存在脫節。

當孩子感知到的信息,會通過未成熟的杏仁核傳遞,產生許多「危險」的錯誤警報,激活荷爾蒙系統,迅速釋放化學物質,於是做出衝動行為。

隨著發育,孩子的理性大腦會逐漸延伸到邊緣系統,抑制錯誤警報。

所以,孩子們並非自身性格有缺陷,而是大腦正在進行巨大的重塑,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也還處於試錯和進步中。

所謂「抗壓能力差」,不過是家長掩蓋自己缺乏耐心的藉口。

一位老師說,自己班上有個小孩,在上課時不斷發出怪聲,提醒了幾次也沒用。

如果不去了解孩子,會覺得他是故意搗亂。

事實上,他成績不突出,常常挨批,也缺乏存在感,但在作文點評課上,不少學生說他是幽默大王、搞笑大王。

一個孤僻的孩子,突然受到同伴們的關注和認可,怎麼可能不激動,不狂喜?

偷偷怪叫,其實就是他表達喜悅的方式。

所以,老師讓他去教室外盡情撒歡,釋放情緒,再去洗把臉整理心情,問題就解決了。

從衝動到理性的時期,家長們應該對青春期情緒容易失控的孩子起到引導作用。

但現實恰恰相反,不少家長火上澆油,最終釀成悲劇。

05

F I V E

其實,我並非不理解家長的難處。

就像《請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的坦白: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女兒稍微體諒一下吧。

教育一直是很複雜的問題,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也很少有人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完美處理所有問題。

被網絡曝光的悲劇,更是會引起另一種擔憂。

「既然說不得罵不得打不得,到底怎麼教育孩子?難道放任他野蠻生長嗎?」

這倒也不必。

要知道,極端的悲劇永遠是小概率。

「只要你真正地愛你的孩子,他大概率會成長為健康而豁達的人。」

但最起碼,家長要放下自己的偏執、自大,學會承認自己身上的錯誤。

放棄愚昧、麻木,試著與孩子共鳴,了解科學的教育方式,而非一條路走到黑。

孩子沒做過父母,大人卻當過孩子,比起用「等你當了父母就理解了」來要求孩子,大人更應該換位思考。

至於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在孩子長大成人後還洋洋自得,「你看,我也這麼對我孩子,現在不也好好的。」

我想說,這是孩子的幸運,不是你的功勞。

別用孩子的隱忍,作為自己教育的勳章,那是恥辱,那很殘忍。

06

S I X

家長愛孩子的時候,可以掏心掏肺,甚至付出生命。

發起火來,也可以咬牙切齒地咒罵,可以痛下狠手地毆打。

直到孩子反抗,家長又驚訝又傷心——我對你這麼好,不過是罵你幾句、打你幾下,怎麼可以恨我?

可人的感情就是如此複雜。

對父母來說,愛與恨可以同時存在;但對孩子而言,愛與恨卻無法互相抵消。

豆瓣上有個帖子,做兒子的,從九歲到十六歲,挨了爸爸98頓打,常常打到口鼻流血、渾身淤青。

起初,爸爸要他在本子上記下為何挨打、怎麼挨打。

後來,變成了自發的記錄,因為「我早晚要報仇。」

長大後,爸爸因為打不過兒子,不再動手;兒子說,該給的生活費一分不少,兒時挨的打也會一次次還回去。

「你最好不要生病,生病我可沒錢給治,你有命就活,沒命就死——這話是以前他對我說的,現在我對他說,他受不了,哭得鼻涕直流。」

你看,家長肆意對待孩子的時候,並不覺得這事有多嚴重,等到刀子扎在身上,才明白這份痛苦究竟有多難以承受。

回過頭想想,那個尚且懵懂的少年,又是怎麼熬過來的。

受了傷的孩子,就如同事件的主人公,雖然不必再挨打,但人已經深陷仇恨的沼澤,人生就此被改寫。

而更多的時候,孩子不會選擇報復,也不會選擇原諒。

僅僅只是,算了。

07

S E V E N

看過一段視頻,是孩子與父母互相評價。

「如果滿分是十分,你會打多少分?」

父母們數著孩子身上的缺點,「總喜歡拿袖子擦嘴巴」、「什麼青菜都不愛吃」、「一天要哭五六次」……

給出的分數,有的5分,有的7分,有的8分。

鏡頭轉向孩子們,問,「你喜歡媽媽什麼?」

在童真的世界裡,愛的理由千奇百怪,「我喜歡媽媽陪我玩」、「她的嘴巴可以親我」、「臉很好玩,很像棉花糖」……

給出的分數,有的10分,有的10000分。

父母會記得自己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卻忘了自己從子女身上得到了多少。

一如作家馮塵所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

相比較之下,孩子的愛更純粹,因為他從未對你有過什麼期待。

他不會拿你和其他人的爸媽比較,在他眼裡,你就是最優秀的父母。

只是後來,你可能讓他失望了。

還記得有一首詩,叫《我在天上挑媽媽》。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告訴你

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就想做你的孩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裡了

孩子在天上認真挑選了那麼久,千挑萬選才選擇了你,來到你的生命中。

你怎麼忍心,在人間傷害他?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國館官方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30/153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