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胡平:醉翁之意不在酒——簡評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一篇奇文

作者:
中國歷史研究院這篇文章一發表,立即招致潮水般的批評。盡人皆知,早在上世紀70年代華國鋒主政時期,就連中共當局自己也徹底否定了知青下鄉運動。就連以保守著稱的李先念也說,知青下鄉運動是四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不滿意,國家不滿意。中國歷史研究院居然想翻這個案,實屬痴心妄想。

2020年1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發表了一篇題為《腳踏實地青春無悔!知青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的文章。

去年1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發表了一篇題為《腳踏實地青春無悔!知青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的文章。文章寫到:52年前的今天,《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半個多世紀後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山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文章稱,一段時間以來,也出現了一些否定「上山下鄉」運動的觀點,諸如「知青」是「被毀掉的一代」、「上山下鄉」是「受迫害」等,這些言論都是錯誤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些言論,實際上是企圖藉此否定新中國的奮鬥歷程。

中國歷史研究院這篇文章一發表,立即招致潮水般的批評。盡人皆知,早在上世紀70年代華國鋒主政時期,就連中共當局自己也徹底否定了知青下鄉運動。就連以保守著稱的李先念也說,知青下鄉運動是四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不滿意,國家不滿意。中國歷史研究院居然想翻這個案,實屬痴心妄想。

不過認真細讀中國歷史研究院這篇文章,我發現,其實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知青下鄉運動翻案,而是吹捧習近平;這篇文章才真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請看,這篇文章在闡述知青下鄉運動的偉大意義時,第一條就是「培養了革命事業接班人」。緊接著,文章就引用習近平的講話:

2004年,習近平同志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起始於陝北的七八年間,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這幾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後來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麼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習近平曾在陝西梁家河「上山下鄉」,度過7年知青插隊歲月。(Public Domain)

歷史研究院的文章總結道:「知青並不是什麼『毀掉的一代人』,而是在艱苦歲月中鍛鍊成長為有作為的一代人。他們中最優秀的代表,在本世紀20年代初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擔負起領導全國人民在新時代奮鬥前行的歷史重任。」——這句話點出了整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乍一看去,歷史研究院文章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中國不是有句成語,叫「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嗎?孟子不是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嗎?

其實,這些話主要是激勵志氣,並不是描述事實。要說艱難困苦才最有利於人的成長發展,那我們幹什麼還要努力建設,為子孫後代創造幸福的環境呢?所謂給後代造福豈不成了給後代造孽?

我承認,艱難困苦對造就某一類人才可能有好處。清代學者趙翼寫過兩句詩:「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飽經風霜、歷經磨難可能會造就某一些人才。但是,在任何一代人中,絕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他們只要求普通的生活,只要求平凡的幸福。沉重的苦難粉碎了他們平庸的幸福之夢,對他們一點好處都沒有。有網友說得好:我不是「天降大任」的「斯人」,幹嘛叫我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啊?

沉重的苦難對其他許多類型的人才也沒有好處,比如對科學家就沒有好處。艱難困苦確實有可能會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歷史研究院文章其實講的就是早年的艱難困苦造就了習近平。但我要說的是,就是在這意義上,也輪不上習近平。

我們知道,早在文革後期,知青一代就湧現出一批既善於思考、又勇於抗爭,既有行動力也有領導力的人物,1976年四五運動和1978年的民主牆運動就是他們主導的,但是這中間根本沒有習近平。

我們知道,在最初推動農村經濟改革的人中,就是以當年的下鄉知青為主。王岐山可以算一個,但是其中並沒有習近平。1986年中國出了部電視連續劇《新星》,轟動一時。現在很多人說劇中主人公、年輕的縣委書記李向南的原型就是習近平,這純屬瞎編。我們都知道,李向南的原型是翁永曦。2018年搜狐智庫採訪翁永曦也講到,當年翁永曦在安徽鳳陽縣任第二書記,為農民做了許多工作,後來成為電視劇《新星》的原型。

且不提民間,不提知識界,單講八十年代中共培養的接班隊伍,即「第三梯隊」。其中,知青一代占很大比例。但是領跑的幾位都不是太子黨,有幾個太子黨在當時就位居高位,但都以思想解放、處事開明著稱,如陶鑄的女兒陶斯亮、陳毅的兒子陳昊蘇和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等。「六四」是中共官場一輪巨大的逆淘汰。「六四」後,中共強硬派加快了讓自家孩子接班的步伐。僅僅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來毫不出眾的習近平才被推上前排。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習近平當上中央候補委員,排名倒數第一。候補委員是按得票多少排序,習近平得票最少,要不是元老刻意拉抬,必定名落孫山。

如今,習近平已經送上神壇,既然是「偉大領袖」了,那總得給他的早年生涯找出幾個輝煌的亮點。其他時期實在乏善可陳,於是就在陝北下鄉插隊這段日子大做文章。這就是歷史研究院文章的良苦用心之所在。想不到這篇奇文引起如潮批評,被迫匆匆撤下,只留下一樁笑料。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13/154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