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遇事不責備,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遇事不責備,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每個人的意識里都深藏著嗔怒的種子。

當出現矛盾和問題時,我們會傾向於相信,事情是由別人所造成,而將所受的痛苦都發泄到別人身上。

但是如果深入地觀察就會明了,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其實是內心那顆嗔怒的種子。

遇事不責備,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01

不責備的第一境界:忍。

《壇經》云:「忍則眾惡無喧」。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若是能忍會忍,那麼一切的惡言惡語、惡意惡行,最終都會自動平息。

俗話也說:「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

人在氣頭上的時候,氣血上涌,失去冷靜,什麼衝動的事都能做得出來。

這個時候,如果如果以忍制怒,待到情緒穩定以後再去處理事情,才能使事情得到妥善處理。

劉邦當年和項羽爭天下,處於下風。

這個時候,韓信攻占了山東,派人過來對劉邦說,山東這個地方的人不服管,一定要有個大官鎮場子才行,請大王封我個假齊王吧。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老子正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你不趕緊過來幫忙,反倒要起官來了。

一拍桌子,怒不可遏。

旁邊的謀士陳平見狀,趕緊在桌下踩了他一腳。

劉邦不愧是個厲害角色,馬上醒悟並冷靜下來,大聲說:「封什麼假王?要封就封個真王!傳我命令,封韓將軍為齊王。」

如果劉邦沒有忍住怒氣,而是大發雷霆,恐怕天下不姓劉可能姓項了。

忍是不舒服的、不容易的。

明代思想家薛文清,號稱用二十年治一「怒」字而不盡,「是知克己之難。」人的情緒之難控制,可見一斑。

忍,不是慫,而是找回理智這張護身符。

02

不責備的第二境界:恕。

呂坤在《呻吟語·慎言》中說,「責人到閉口捲舌、面赤背汗,猶刺刺不已,豈不快心!然,淺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過七分,須含蓄以養人之愧,令其自新,則可。」

不留情面地責備別人,直到對方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仍還不止不休,這樣做儘管能夠逞一時之快,其實卻暴露了批評者自己心地狹窄刻薄。

對別人的錯誤橫加挑剔指責,對自己的錯誤選擇饒恕,這是人的本能之一。

《增廣賢文》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用原諒自己的私心去體他人的難處,自然就容易理解和寬容。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就是告誡我們,不要總把思維局限在自己所見的角度,才能看明真相。

更多時候,我們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就是換位思考。

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對待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不妨試著站在對方的位置,用對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對方的行為。

網上曾經有一段很火的話:

你開車時討厭行人,你走路時討厭車。

你是顧客認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覺得顧客太挑剔。

你有一個兒媳,你嫌兒媳不懂事;你有一個女兒,你希望她掌管婆家大權。

你打工時覺得老闆太強勢太摳門,你當老闆後覺得員工太沒責任心沒執行力。

《論語》中記載: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孔子答覆:「其恕乎!」

意思是說,「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

恕己恕人,對事對人皆以「恕」字待之,凡事多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難處,從而化解掉內心的怨氣,這也是比忍住和克制怒氣,更高的一種境界。

03

不責備的第三境界:慈悲。

慈悲,是最好的相處,也是最高的智慧。

對人與人的相處而言,懂彼此的苦,念對方的好,想自己的錯,這就是慈悲。

慈悲,是我們共同的財富。

因為有了慈悲,人世間才充滿了溫暖和喜樂,人生才有了充盈的意義。

亦舒曾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你未必能夠理解他們的生活。

不理解別人,只是因為我們的本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知道自己內心的失落,不知道對方心裡積淤的苦傷。」

同樣,我們也不要因為一點錯,就忘記對方所有的好。

很多夫妻吵架時,會惡語相向,把對方多少年的陳年錯事都會「翻出來重新曬一遍」。

又有多少曾經親密無間、並肩作戰的合作夥伴,最終鬧得不可開交,分道揚鑣。

人生在世,要面對兩個課題,一個是外部的,一個是自己的。

事實上,越是層次高的人越是內求,越是層次低的人越是外求。

我們無法決定外部的事情,但能通過反思自己來發現不足,通過改變自己來消除不足。

當我們願意向內看自己的缺點,我們就擁有了自我超越的勇氣;

當我們願意向外看別人的優點,我們就擁有了慈悲眾生的胸懷。

如此,便可動靜從容,出入無礙。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孫中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17/155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