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與孫大午交談:物質 「極大豐富」?永無可能

—孫大午的「資本社會主義」夢 (連載之七)

作者:
我跟大午一致懷疑馬克思的預言,尤其按需分配的兩大前提:「物質資料極大豐富」和「思想覺悟空前提高」。無論國力再怎麼強大,經濟再怎麼騰飛,貧富差距還會繼續拉大,所謂「構建社會和諧」,仍是海市蜃樓。

【作者前言】這個系列共十章,外加「前言」「結語」,是我跟孫大午先生合作探討的大概思路。說不上什麼學術成果,頂多是個粗淺提綱。原本打算用一年時間完稿,出版一本供內部交流的小冊子。如今,大午及集團高層突然二次蒙難,鋃鐺入獄,我們的討論隨之夭折。考慮再三,我決定將提綱先整理出來,公諸於世,做為大午事件的深層次註腳。它試圖說明,孫大午的思想行為,非但跟「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煽顛」「尋滋」「涉黑」等罪名八桿子搭不著,反道證明他才是那種日見凋零、不忘初衷的共產黨員和曾經的革命軍人,是個充滿理想的「社會主義」追求者。

—程鐵軍

第六章:「極大豐富」?永無可能

通過前五章介紹,讀者應該大致清楚了我跟孫大午探討「資本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按說可以就此打住,應該對如何定義「資本社會主義」做最後的討論了。但突然想到,還有兩個基本問題需要解決,因為從毛時代起,我們就不斷聽到對未來共產主義天堂的說教,且深信不疑。上中學趕上大躍進,我還在牆上刷過「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樑」的大標語。可是,經過大饑荒的痛苦洗禮,再見證改開四十年,重建市場經濟帶來的繁榮,我跟大午一致懷疑馬克思的預言,尤其按需分配的兩大前提:「物質資料極大豐富」和「思想覺悟空前提高」。極大豐富,要啥有啥;覺悟特高,不用競爭,自覺「各盡所能」。所以,不用貨幣手段和商品交換,經濟活動也能按生活需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既不短缺也不浪費,於是達到理想境界。如此「理想國」真有可能嗎?我們覺得不可能,先從「極大豐富」說起。

人類需求,分為兩類

有網友反駁,說我們是「井底之蛙」,用現在的技術水平和思想覺悟,哪能預知幾百年後的發展高度?反駁經不住推敲:既然老馬170多年前,能夠預測未來,在他之後的我輩,為何不能質疑?他不過經歷了大機器時代,我們則見識了電氣化、電腦化、資訊化、全球化,比他更了解發展趨勢,更何況,還可借鑑邏輯推理和歷史方法。回首百多年的變化,高科技不用說,可深入探測宏觀和微觀世界,就算日常用品,其數量與質量的提高幅度,已非當年可以想像。然而,貧窮和飢餓仍未解決。能怪生產能力不發達?那為何還有產能過剩和產品積壓?放眼看看鬼城跟爛尾樓,再看看農民工和城市貧民的居住狀況,不難一目了然。「紡織娘沒衣裳,泥瓦匠住草房」,好像古今皆然。

其實,這不是時間長短問題,也不是生產能力高低問題,而是人性本質和社會規律使然。說到底,人類需求其實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理(或者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安全等等,相對容易滿足,「廣廈千間,不過身眠七尺」。按現有生產能力,做到人人溫飽應無困難。另一類叫心理(或精神)需求,也就是攀比:不能比人差,爭取比人強。這種精神需求永難滿足,只要眼界和能力所及,人們會不斷尋求新奇、刺激、奢華、氣派、超群,由此引發無邊欲望和貪婪。

先看基本生理消費。如果以維持健康的科學標準算,從古至今沒有太大變化,最大不同也許是,因為污染和農藥激素化肥過量,如今食品安堪憂,需要補充維生素益生菌之類,爭取多吃有機食品,其實這裡也包含攀比因素,但大體上跟古人的需求差別不大。至於說到廣告泛濫、漫天要價的「保健品」,能掏光退休老人積蓄,那已不屬於生理消費範疇,應該歸入心理消費類。有人主張,堅持粗茶淡飯,不知保健品為何物的普通勞動者,反而活得更健康。統計學上有個「恩格爾係數」,以食品開支占家庭收入百分比,來比較貧富程度。歐美已開發國家多數是一位數(百分之10以下),中度發展國家百分之30以下,窮國則占百分之40-50,甚至更高。換句話說,收入越高,則食品占比越低。說明食品是剛需,相對固定,其它開支占比越來越高,相當部分屬於文化娛樂休閒等,心理成分更多。

比方吃飯。常有左媒渲染,美國多少人餓著肚子上床,窮人孩子營養不良等等,我感覺好笑。當然,跟北歐國家相比,美國福利不算好,只能說湊合。但決不像左媒說的那麼糟,起碼比中國好許多。有人說,「只要能在中國活下去,就能在美國爬上去」,這話有點誇張。我的感覺則是,在中國混小康(衣食住行教育醫療不愁)並不容易,特別是城市貧民和農村人口。如果六億人月入不到一千,九億人不到兩千,按聯合國公布的貧窮線(人均每天1.9美元)計算,不過剛剛脫貧而已,算不得小康。而在美國,混入上流社會不易,但小康不難。首先,儘管美國流浪者有增加趨勢,但沒有兒童和65歲以上老人,因為老少都有國家福利,溫飽基本沒問題。其次,大多數美國孩子上的公立學校,從學前到高中享受免費教育,包括在學校吃飯。伙食標準不算高,但營養合理,能保證健康。第三,美國醫保沒有加拿大和西歐好,但比中國合理。總之,窮人和富人的生存壓力都不大,最困難的是中低階層。可以說,美國完全有能力做到人人安居樂業。沒做到的原因,還得從制度分析。盲目全球化造成產業外移,失業率上升。反壟斷力度不夠,貧富分化加劇,都是原因。目前,美國要求改革的呼聲很高,包括極左思潮出現,儘管我不認同,但理解它的原因。

有人反問:「你說人人爭名逐利,難道就沒有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拒絕攀比之人?」當然有,但不足以推翻我們的結論。第一,欲望高低和貪婪程度,固然跟品德與信仰有關,會在價值追求上有不同目標,但在渴望成功與避免失敗的大方向上,並無不同。第二,就多數人而言,除了基本需求,還會追求名利地位,這個趨勢,不因個別人反潮流而改變。有人甚至說,反潮流本身,其實是追求名利的另一種方式。就像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那是因為還沒遇到「知己」而已。三顧茅廬之後,他欣然出山,發表著名的「隆中對」,顯然對天下三分早開始籌劃。第三,如果不損害他人合法權益,而通過正當手段公平競爭,那麼,追求名利非但不是過錯,反而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市場健康的體現,應該保護與鼓勵。這個話題,下文還會細說。

就基本生理需求而言,別說美歐已開發國家能基本解決,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從能力上看,也應該沒問題。如果政策得當,不但能做到人人溫飽,也能解決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基本保障。比方說,停止在海外低效投資,把資源用於解決國內民生方面,改變戶口分割和地域歧視,改革醫療資源的不合理分配,等等,所謂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就能極大緩解,甚至全部解決。如果任憑權錢勾結,把資源投向少數權貴心理需求的無底洞,那麼,無論國力再怎麼強大,經濟再怎麼騰飛,貧富差距還會繼續拉大,所謂「構建社會和諧」,仍是海市蜃樓。

資源有限,慾壑難填

明白了人的兩種需求,我們進而討論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最近,官媒有所謂「供給側」,「需求側」改革之議,我們感覺隔靴搔癢,避談市場調節還是計劃調節的本質區別,只在枝節上打轉,是玩文字遊戲。經濟常識告訴我們,總供給等於總需求,是市場均衡的前提。需求固然能拉動供給,但供給也能反過來促進需求。比方工廠訂單,特別是來三來一補的外向型企業,無論品種還是產量,當然都根據需求生產。但是,有些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卻是廠家的獨創發明,既來自設計者的想像力,也來自投資方的冒險精神。任何人都不可能需求他從未見過的東西。儘管賣方做過可行性論證,但最終結果如何,還得買方裁決。許多新產品以失敗告終,另一些則脫穎而出,由默默無聞到市場熱銷。回憶電腦跟手機的普及速度,就知道供給是如何推動需求的。都是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而不是計劃官員拍腦門的結果。

還說馬克思的「極大豐富」和「覺悟提高」。老馬心中應該有兩個假定:一是生產能力大到要啥有啥,要多少產多少;二是覺悟高到自覺勞動,不計報酬,輕鬆自在,成為「人生第一需要」,而且跟機器人一樣,沒有心理消費需求。先說生產力,老馬此處忘了,生產力的高低,不僅受制於技術、設備和積極性,還受制於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應。就算部分能源和材料,可以人造,但無法相信,所有能源和材料都能擺脫自然局限,實現無限供給。比如珠寶首飾,女士們都愛收藏,為保值也為炫耀。如今經過高壓高溫等物理手段,現代「點金術」可讓石墨「變成」鑽石,那也是低檔貨,主要用於工業,做成首飾就不值錢。人們還是「物以稀為貴」,欣賞天然礦產。寶石如此,貴金屬也類似,「無限供給」只是痴人說夢。

再比如汽車,你說它是必需品還是奢飾品?那得因人而異,在美國大多數地方,沒汽車就沒法工作生活;但對於生活中在傳統農村的多數中國農民,它就屬於奢侈品。去年回國探親看到一樁怪事,茲介紹如下。如今農村姑娘出嫁,都向男方提兩個條件:一是家中有車;二是城裡有房,否則免談。我問了本村幾個姑娘,真有必要嗎?她們都說「現在時興這個」,否則被人「瞧不起」。明明在本村種大棚,有輛柴油「三馬」就夠了,根本用不著小汽車。可是有輛小車停在門口,哪怕很少開,也覺得「臉上有光」。在縣城或市區買套房子,幾十萬元,很少去住(一年不過十來天),還得供樓交物業費。以目前財力,還僅僅是單元樓和經濟車型,誰能擔保,將來不升級換代成豪華車跟獨棟別墅呢?所以說,心理消費是無止境的。

推而廣之,就算人人都需要汽車,每人都分配給一輛。那汽車大小,新舊,名牌還是普通?價格可以相差百倍。其它諸如飲食、服裝,化妝品等等,莫不如此。至於原本就稀缺,只能隨時間減少、不可再生的名人字畫和文物古董,就更不用說了。這些消費品,該按什麼標準分配?歸根結底,任何物質產品都是勞動與自然資源的結合(或者叫勞動物化)的結果。即使不計成本,以有限資源,填無窮欲壑,焉能滿足?

再以住房為例。國內高校住房條件,四十年來大致升級換代了四次。我教書的那間大學,當時擴招,新聘教師多,住房非常緊張,校方只好在周邊鄉村租平房,按人口多少計算,平均每人四五平方米,還要合用公廁,這算第一代。後來蓋起家屬樓,四口之家,分到一小套兩室,五六十平方米,廚房很小,廁所蹲坑,不能洗澡,屬於第二代。到九十年代末,第三次升級,擴大為兩室兩廳,面積近百平方米,自己安裝淋浴,可以沖涼,相當滿意。最近十年又有第四次升級,當了教授,面臨退休,又換成一百五十多平方米的大單元,浴室寬大,設備齊全,雙陽台種花養魚,比國外條件不差。同事們談起住房的四次升級,很少有人往後看,反倒議論高官大款的獨棟別墅,前後有花園如何如何。我不由想起「人心無盡蛇吞象」這句話。如此攀比下去,還會繼不斷升級,由小洋樓到大洋樓,小花園到大花園,室外網球場,室內游泳池,廚師做飯,僕人打掃,私人保鏢等等。這些不但需要資源保障,還涉及到成本核算,大群服務員,是要支付薪水福利的呀!誰來買單,難道不是問題?說來說去,又轉回到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離老馬鼓吹的「無階級」共產主義越來越遠了。

反思老毛「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因為計劃經濟不相信市場,不懂成本效益,疏於核算,才導致計劃經濟的浪費低效。說到此,不由想起趙紫陽1972年的一段往事,當時趙任內蒙革委會副主任,主管農牧業。托克托縣(時歸烏蘭察布盟,如今歸呼和浩特市)有個麻地豪抽水站,靠近黃河,如果四級揚水,可用河水灌溉幾萬畝良田。縣委向趙匯報,希望要錢施工。趙和縣裡人算帳:四級揚水多少成本,滲透比例多大,水到地頭合多少錢一立方,澆地打糧食又是多少,虧本還是盈利?最後他說:「如果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我看這地不種要比種好。」老趙說的是常識,自耕農都會算這筆帳。可在「以糧為綱」的「學大寨」運動中,計算成本就是政治不正確。所以,趙起草的「農牧業20條」,在內蒙遭到抵制。後調任四川一把手,才跟安徽的萬里遙相配合,率先回歸市場,終於開啟驚天動地的農村改革。

聽我提到老趙往事,孫大午感慨地說,「老趙知道農村實情,說話接地氣。從蘇東波巨變至今,和平競賽的優勝劣敗已經數十年,人心向背,昭然若揭。戈巴喬夫放棄共產,鄧小平轉向改開,都是向常識回歸,向真理低頭,敢為人民負責,是勇敢而非懦弱的表現。」

競爭博弈,利弊摻半

說完「產品極大豐富,覺悟空前提高」的不切實際之後,我們進而探討,人為什麼天生熱衷競爭博弈?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最後結論是:競爭來自人類天性,是人慾的自然表現,當然對社會發展有利有弊。

先說弊端。競爭會有輸贏,激烈到一定程度,往往冷酷無情,你死我活,不擇手段。商場、情場、官場、戰場,莫不如此。但前文說過,人跟野獸的最大不同,是有智慧跟修養,所以才有「自己活也讓別人活」基督信條。因此,規範化的市場經濟,自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章制度,比方責任有限公司,把公司跟家庭財產分開,就算破產重組,也有條活路。世界市場,則有「世貿組織」規定,要求按國際準則,合市場經濟要求,不能以國家壟斷力量,搞低價傾銷,強買強賣,盜竊智慧財產權,設置貿易壁壘,操縱匯率等等。

當然,世貿有它自身缺陷,結構相對鬆散,審理投訴曠日持久,缺乏執行手段。就算裁決某國違規,要是拒絕執行,世貿也乾瞪眼。於是出來新問題:需要一個世界政府,和有強制執行力的世界警察(聯合國常備軍)嗎?這個問題看似遙遠,其實近在眼前。如果不能解決,歐美自由市場國家,有可能另組符合他們準則的經貿組織,最終把世貿架空,讓它名存實亡。

再說好處。上文提到,人類本質上半野獸半天使,有博弈衝動也有理性思維,就看如何調動積極性,同時控制消極性。積極性表現在人的奮鬥精神和創造能力。假如沒這個本性,一切勤勞節儉都無從談起,也不會有鑽研精神和發明創造,遑論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記得《人類學》專門有一章,分析智人如何超越其它靈長類動物,從而成為現代人類。當然還得重複一遍,我無意挑戰人類來源的不同說法,對上帝創世說也沒偏見,那畢竟屬於宗教話題,我尊重任何宗教信仰。不過,目前各國通用的人類學教科書,還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主流,因此,我們暫且還按進化論的觀點說事。

按照進化論觀點,大約百萬年前,有三大因素促成了智人的成功進化,最終超越其它靈長類動物,脫穎而出,成為現代人類,並創造出了人類特有的高度文明。第一是火的應用,既防衛又煮食,極大改善營養狀況;第二是由四肢爬行改為兩腿直立,促進四肢分工和手的靈活運用,也促進女性骨盆變化和生育方式的進步。雖然女性因此付出高昂代價,比方出現許多原先沒有的婦科疾病,但對兒童的呵護時間,大大長於其它哺乳動物,有利於大腦發育;最後是第三,製造工具。猿猴也有使用工具的能力,但只有人類,才能製造工具,從木棒樹枝骨器,到舊石器,再到新石器,以至後來的銅鐵金屬,等等。後來陸續發生的技術進步,雖然也不乏革命性突破,但對於人類脫離動物狀態的跨越性而言,都沒最原始的「三大進化」那般關鍵。科學依據,來自一具名叫「露西「的女骨化石,在衣索比亞出土,現存非洲某博物館。

至於人類為什麼有技術發明的衝動?我們想到三個原因:第一個是生存競爭法則,也就是達爾文說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個規律處處可見,在商場特別明顯。觀察幼童為遊戲輸贏和規則爭得面紅耳赤,就不難明白博弈心理屬於人的天性。當然,學者也對「社會達爾文主義」提出警告:對「適者生存論」不可過度解讀,不能動不動就說「落後要挨打」。如今「叢林法則」已經過時,不是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可以無由頭地吞併它國。國際社會建立了相對合理的文明準則,不是誰拳頭大就可以任意打人。不少小國寡民,論綜合國力,在世界排不上號,但沒有招誰惹誰,國民照樣幸福安全。因此,上述說法可以改為「蠻橫無理就要挨打」。第二個是知識的積累和傳授。通過教育,後人在學習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可能舉一反三,產生靈感,實現新突破。第三個是人類與生俱來並經後天薰陶的求知慾。既然與生俱來,為何還要經後天薰陶呢?與生俱來是指人的腦體發展潛能,後天薰陶是指對潛能的挖掘和發揚,兩者缺一不可。觀察幼童對玩具的認真專注,如何手腦並用,一絲不苟,就不難明白這個道理。通過後天教育薰陶,人能產生思想,提出疑問,並千方百計尋求答案。所以最成功的教育,乃是培育兒童的求知慾和想像力,保護並鼓勵他們「標新立異」,大膽質疑前人的結論,而不是壓抑他們的獨立思考,強迫他們規規矩矩死記硬背。

本章暫時談到這裡,下一章分析所謂「覺悟空前提高」,又是如何荒唐可笑。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1/155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