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何有的年輕人暮氣沉沉,不求上進,不想升職?人生不應早早「養老」

前幾天,和幾個好友一起吃飯。酒過三巡,甲開始感慨了:「單位剛來了兩個年輕的小伙子,可做事丟三落四,懶得出奇,找他們談了不止一次心,可他們依然滿不在乎,背地裡還說『來這裡就是為了養老的』。好好的年輕人,不求上進,現在就開始想著養老了。」

乙表示贊同:「我家兒子就這樣不成器,工作上有機會也不去爭取,回到家就是關上房門玩遊戲。說他幾句也不吭聲,他玩他的,我說我的,一點辦法也沒有。」

的確,現在很多年輕人給人感覺暮氣沉沉,表現為在人際關係上,儘量少打交道,寧願吃點虧也要避免發生衝突;對於工作的態度,少做決策,少主動攬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對於情感矛盾,不爭辯,冷處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生的「養老」理念對個體來說有利有弊。

一方面,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個體承受了相當大的心理壓力。而當個體無法改變外部事物時,那就只能改變自我。此時,採取適當的「養老」行為,達到某種寄託或放鬆,能有效避免挫折、無奈、困惑對內心的影響。

另一方面,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如果一味秉持「養老」理念,就會缺乏拼搏的勇氣,不思進取,逐漸喪失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會被動去接受外界傳遞的信息。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創新能力和自主性,阻礙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

如果你正處於快退休階段,那麼可以適當「養老」,遇事不逞強,畢竟體力、精力不如年輕時,讓勞累大半輩子的身心放鬆下來,尤其是遇到挫折時,要看淡得失。

如果正處於奮鬥期的青壯年,那麼就應當為滿意的生存、安全、發展而積極工作,因為只有這些基本生存、安全問題解決後,才能去尋求更高層次的「養老」精神需求。然而,有的人年紀輕輕,內心脆弱,畏懼成事過程中的艱難,不敢面對失敗帶來的痛苦,轉而給自己貼上了無欲無求的「標籤」,這不過是為自己害怕失敗找理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家庭醫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10/156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