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牛肉和牛奶,如何間接致癌?

多年前,諾貝爾獎得主楚爾·豪森曾通過大數據發現,食用牛肉和牛奶與癌症發展有關,尤其是結直腸癌。並進一步提出,可能是牛肉和牛奶中含有的病原體導致了癌症。

2019年,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De Villiers領導的研究團隊就在乳製品和牛血清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病原體,這種病原體是一種環狀DNA,與某些細菌質粒的基因序列顯示出極大的相似性。由於它們來源於牛肉和牛奶,因此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BMMF。

BMMF在人類細胞中具有生物活性,被認為可誘導癌前組織中的慢性炎症,從而導致自由基形成增加。比如,活性氧和活性氮物種以及複製細胞(如癌祖細胞)中DNA突變水平的升高。

基於此,楚爾·豪森與De Villiers建立合作,對乳製品和牛血清中發現的新型傳染因子BMMF在結直腸癌的發生中起的作用展開探究。

具體來說,研究團隊使用結直腸癌和健康腸道的組織樣本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在使用了針對Rep蛋白的抗體後,研究人員在16個大腸癌組織樣本中的15個中檢測到了BMMF。

檢測表明,不是癌細胞本身包含Rep蛋白,而是腫瘤附近的細胞包含Rep蛋白。在固有層(lamina propria)檢測到了Rep蛋白的存在,特別是腸隱窩附近,固有層是是位於腸黏膜下方的結締組織。

進一步研究顯示,在結直腸癌患者中,腫瘤環境中所有腸道細胞中的7.3%呈Rep/CD68組合信號陽性。在對照組中,這一數字僅為1.7%。也就是說,BMMF會觸發局部慢性炎症,這種慢性炎症導致活性氧(ROS)水平升高,進而引發基因突變,從而長期促進癌症發生發展。

顯然,此次研究支持了牛奶和牛肉的消費與結直腸癌的發展有因果關係,研究團隊還表示,BMMF應當被視為間接致癌物,對於早期檢測到存在BMMF的人,他們應及時進行結直腸癌篩查。

事實上,此前的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慢性炎症會引發癌症,具體來說,當機體受到內外源性損傷或感染時,免疫系統往往激活並招募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與細胞外基因一起構成新的微環境,形成急性炎症,以抗感染或修復組織為首要目的。

倘若啟動因素持續存在,炎症將進一步發展為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慢性炎症,持續的炎性微環境提供大量改變細胞正常內環境穩定的活性氧簇、活性氮簇、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等炎性介質。

其引發的級聯反應能夠誘導細胞增殖,趨化炎性細胞進一步聚集,導致DNA氧化損傷,這些基因突變的增殖細胞在炎性微環境中繼續失控性增殖,修復程序混亂,終於癌變。

不論是來自牛肉和牛奶的BMMF引起的慢性炎症,還是其他不良習慣導致的慢性炎症,慢性炎症都值得人們的警惕,這不僅為人們自身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課題和關注點,還對於現代社會下,亞健康人群追逐健康有著重要的提示。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24/157229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