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中國大陸一座文革博物館的遭遇

中國大陸汕頭——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發起的一場政治運動,導致100多萬人死亡,創辦首家以此為主題的博物館的想法,肯定是有風險的。

 

但這座博物館的創始人、曾是共產黨官員的彭啟安用了20年時間,將來自個人和當地政府機構的捐贈品收集在一起,創建了文革博物館。2005年,該博物館在澄海塔山風景區內對外開放。

景區內矗立著眾多黃色的佛塔,道路兩旁是茂盛的亞熱帶植被。彭啟安和一小群志願者在陡峭的大路小徑上修建了多座牌坊。這個位於汕頭市澄海區的地方很適合懷念故人——佛塔和逝者有關,而當地很多在文革中去世的人又長眠於此。其中不少人是被集體埋葬的。

他們豎了一尊劉少奇雕像和一尊葉劍英元帥雕像。前者曾是國家主席,後遭到毛澤東迫害,1969年死於獄中。後者是一位將領,來自汕頭所屬的廣東省。學者和全國各地的遇難者家屬捐贈了一些刻有故事和勸誡的石碑。

文革紀念碑上面被貼上了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海報。該博物館於2005年開館。

「辛苦十年驚鬼神,」一面牆上寫著這樣一行字。

博物館的核心是一棟使用了綠色、紅色和黃色瓦片的壯觀建築。它通過文件和照片描述了那場運動的殘酷。

但到了距文革開始50周年還剩幾周的2016年4月末,出現了一些公告牌:「因景區部分景點功能調整需要,從4月30日開始將修繕建設。」

工人們帶著混凝土、宣傳橫幅和金屬鷹架來了。他們用混凝土抹平了遇難者的姓名、在主要展廳的四周掛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橫幅、在警示恐怖活動的石碑上貼上了紅黃兩色的宣傳海報,並在對毛澤東持批評態度的人士的雕像四周搭起了鷹架。

這種赤裸裸的遮掩行為令彭啟安大為震驚。

「我們修建這座博物館是出於善意,」他說。「我們想悼念亡者、銘記歷史、吸取教訓,決不讓文化大革命的悲劇再次上演。」

共產黨拒絕為文革造成的十年動亂負責,並且禁止公開、自由地討論它。共產黨試圖堅持自己在1981年做出的判斷,即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但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天高皇帝遠」。英文名曾被寫作Swatow的汕頭,位於政治中心北京以南1100英里(約合1770公里)。這裡以前是一個漁港,現在是一個人口1300萬的製造業中心。

在今年以前,這種距離似乎起到了保護作用。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來這裡了解、緬懷和公開悼念遇難者。在中國大陸,這是唯一一個可以讓他們這麼做的重要場所。

「我們以為,隨著國家變得更加開放和進步,博物館會得到改善,」今年8月在位於汕頭市區的龍湖區,身材粗壯、方下巴、留著一頭如洗瓶刷般的灰白頭髮的彭啟安接受採訪時說。「春天就要來了。但沒想到春天沒來,冬天倒是來了。」

穿著白色背心、藍白兩色睡褲和棕色塑料拖鞋的彭啟安認為,遮掩該博物館的命令不是當地發出的,而是來自「上面」。他不願進一步討論此事。

記者致電汕頭市政府請求置評,但不是電話無人接聽,就是接聽的人在聽到這個話題後就掛了電話。彭啟安的同事拒絕接受採訪,稱不方便。

但籠罩著博物館的冰冷氣氛,和習近平上台後廣泛加強政治控制的做法是一致的。他採取的措施包括呼籲做到毛澤東式的意識形態純潔、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和打擊異見者。

對博物館的遮掩徹底得驚人。

在一條盤旋的山路旁,一面巨型混凝土牆上本寫著令人心情沉重的「塔園魂」三個字。現在,這面牆上的內容是共產黨振奮人心的口號:「中國夢。」

主要展廳四周的宣揚愛國和公正等價值觀的宣傳橫幅,將展廳里的展品圍了起來。

「博物館主樓里所有東西都鎖起來了,現在關閉了,」彭啟安說。

被幾塊金屬板圍了起來的葉劍英金色雕像,在黑暗中慢慢褪色。葉劍英被認為在毛澤東1976年一去世就參與了結束文化大革命的行動。鷹架阻斷了通往劉少奇雕像的道路。那尊雕像矗立在一個露天大平台上,人們可在平台上進行悼念。

據當地黨委公布的一段歷史介紹,僅澄海區便有400多人在派系鬥爭中死亡,5000人受傷。彭啟安說,其中一名遇難者便是他在澄海中學工作的哥哥林華(音)。1967年,歿年46歲的林華被葬在這裡。

彭啟安曾經因為是「余林反革命集團的黑幹將」而上了處決名單。這裡的「余林」指的是當地的兩名失勢的領導人。他說自己後來被從名單上去掉了,其中的原因他至今都不知道。

面對數十年的努力就這麼失敗了,彭啟安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他迫切地想要指出,該博物館的本意是為了紀念,並無政治意圖。

博物館「非常單純,符合黨對那個時期的定性」,他說。「我們沒有其他意圖。」

山腳下有一座水庫,有人在那裡租借腳踏船。水庫旁邊,一塊扶手椅大小的心形石頭倚靠著幾棵矮樹。

石頭上有一個黃紅兩色的塑料標語牌,上面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幾個字。在附近擺著一個小吃攤的一名中年男子說,標語牌掩蓋了下面一句不一樣的話。

「上面寫的是,『活在人心便永生,』」他說完就走開了,未透露自己的姓名。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27/157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