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4月PPI飆升加劇通脹風險

受到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與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兩個因素影響,中國4月份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幅度超出預期,創下三年半來最大漲幅,人們擔心,通脹壓力可能蔓延至全球。

周二(5月11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8%,創2017年10月以來最大月度漲幅;3月份上升了4.4%,預估中值為上升6.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0.9%,升幅略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1%。

CPI是追蹤一籃子商品和服務價格的通脹指標,PPI是衡量工業品出廠價格的指標。

《華爾街日報》5月11日報導,受中共病毒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中斷,一些新興市場疫情反彈,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漲勢,進而擠壓了中國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疫情期間,中國生產商擴大了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今年海外市場需求依舊旺盛。

廣東佛山歐風家具有限公司(Foshan Oufeng Furniture Co.)董事總經理Thomas Broertjes說,即便該公司今年因中國勞動力和材料成本上漲而提價3%,上個月的訂單仍激增了約30%。

Broertjes說,「我們現在的利潤率少了一點,成本也高了。」

瑞銀(UBS)經濟學家張寧稱,如果中國生產商的議價能力強,那麼中國產品價格上漲就有波及全球通脹的可能性。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自疫情暴發以來,一項中國輸美商品進口價格指數一直在攀升,在3月份時升至2018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彭博報導,荷蘭國際集團(ING Bank NV)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表示,中國生產者出廠價格飆升源於「國內外因素的結合」,包括中國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項目勢頭持續帶來的強勁國內原物料需求,以及美國基建計劃導致的全球材料價格上漲預期。

由於供應短缺問題短期內可能依然持續,許多經濟學家預計,中國PPI在第二季度會繼續攀升。

有經濟學家警告稱,中共病毒疫情期間生產者價格升高可能會更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投資銀行澳新銀行(ANZ)駐上海的經濟學家邢兆鵬稱,中共病毒疫情帶來了運輸和餐飲等行業的整合,增強了一些生產商的定價能力。他還表示,澳新銀行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國CPI升幅將超過3%的官方目標水平。

澳新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楊宇霆稱,CPI和PPI剪刀差不斷擴大「表明經濟復甦不均衡」。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13/159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