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英法聯軍中的中國苦力

作者:

軍隊打仗,需要僱人干苦活兒,運送彈藥和傷員什麼的。軍隊現代化程度越高,需要的人手就越多。晚清時節,西方入侵,打了好些仗,每次來華,都要雇中國人。進到西方軍隊中幹活的中國人,有雇來的,也有強拉來的,但也付工錢。這些人,統統被當時的中國政府視為漢奸,只要被逮住,一律殺頭。但是,越到後來,應聘受僱的人越多,因為洋鬼子給的錢比較多。奇怪的是,中國政府當他們漢奸,但洋人卻很少擔心他們做細作,打入敵人內部,為中國政府打探情報。

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已經成為英法聯軍北進的基地。所以,招募華人苦力,就在這裡進行。每個苦力,每個月的工錢為9美元。這在當年的中國,簡直就是天價了。只是工錢不會按月付,而是等到戰爭結束,一次性發給。在聯軍方面,主要擔心苦力領了工錢,半途溜走,而在被招募的中國人看來,這更像是欺騙,這樣高的工錢,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疑心。因為,在當時廣東有一種傳說,說是洋鬼子招募中國人,不是用來幹活的,打仗,就逼他們打頭陣。所以,無論怎樣解釋,廣州和香港兩地的正經人家,絕少有應募的,最後招上來的人,大抵是社會上的無賴和流氓,大半為幫會成員。這些人,平時也沒有什么正經工作,偷盜搶劫,受僱殺人,無所不為。聯軍開的價錢,似乎比平日受僱殺人的還要多,信一回鬼子,冒一次險,也值。況且,這幫人很多都是鴉片鬼,做苦力,有免費的鴉片供應。

就這樣,受僱來的中國苦力,被編成若干苦力隊,統一發給特別的號服,號服上用斗大的阿拉伯數字,標明他的編號的連隊號碼。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斗笠,斗笠上寫著三個字母:C C C,廣東苦力隊的英文縮寫。每隊的頭目,都是英國人或者法國人,但隊裡也有中國人做副手,這樣的人,大抵會幾句洋涇浜英語,每個副手,袖子上都有專門的臂章。隊伍編成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簡單訓練,就出發了。訓練時,每個苦力都很害怕,因為這樣的訓練,似乎證實了此前的傳說,但人已入隊,身不由己了。苦力隊出發之後,香港的居民很高興,因為這個小島上的人渣都走了,境內太平,連小偷都沒了。

真的開戰了,中國苦力們發現,洋鬼子並不用他們打頭陣,只讓他們在旁觀戰,打完了,才用他們上去抬傷員,不僅抬鬼子,有時也抬受傷的中國士兵。這個發現,讓中國苦力很踏實,也很興奮。他們興高采烈地看著雙方大炮互相射擊,無論中彈的是洋鬼子還是中國士兵,他們都興奮地一陣歡呼。比較起來,中國軍隊死得要多得多,一點都不影響他們捧場喝彩的熱情。僧格林沁的騎兵,玩命衝鋒,在聯軍的優勢火力下競相倒地的場景,讓他們感到格外過癮。比刑場上看殺頭,場面慘烈多了。不僅如此,感到安全的中國苦力,只消過足了大菸癮,干起活來,也格外賣力。不僅抬擔架賣力,挖戰壕賣力,有時甚至站在齊頸深的積水裡,用肩膀和頭頂著梯子,讓法國軍隊從上面踩過去。那場景,在洋人看來,確實令人感動。這些中國苦力似乎覺得,既然洋鬼子沒有讓他們打頭陣,那麼工錢的事兒也就是靠譜的了。即使為了這些錢,也該好好給人家干。

這些給侵略者幹活的中國百姓,當然知道這些洋人是來打他們皇帝的,也知道自己是皇帝的臣民,更知道中國軍隊怎麼看他們。但是,他們還是忠實地履行了一個看客的職責,非常中立地看熱鬧,玩命地喝彩,把掌聲送給演的好的一方。顯然,他們是把洋人侵略中國的戰爭,當成了一場沒有是非的好戲。同時也履行自己作為高薪僱工的責任,僱主需要什麼,他們就幹什麼。王朝的忠義,跟他們沒關係,民族大義跟他們更沒有關係。如果不被雇來當苦力,留在當地,當地的地方官,士紳,有誰會把他們當回事呢?還不是說殺就殺,說打就打,踩在泥里。

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有沒有愛國熱忱?也許有吧。同樣的人,如果清軍花高價雇他們,給他們抽大煙,也許可以成為對陣洋人的勇士。但是,在那個場景中,這些人其實更容易做漢奸,受僱出力氣的漢奸。因為肯出錢的,是洋人。對這些底層百姓來說,這就是生活。人嘛,都是要吃飯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不僅洋人雇的人盡職盡力,就是旁觀的百姓,也不見得對洋人有多少敵意。只要發現洋人沒有傷害之意,大家都出來跟洋人做生意,大批的鮮貨送到,因為可以賣個高價。從來沒有人想過,弄點毒藥放在裡面,毒死這些洋人。硝煙剛散,老百姓就成群結隊地出來,圍觀洋人戰艦和軍隊。某些小文人,看了之後,還要寫讀後感。奇怪地感慨,為何這支洋鬼子的隊伍,白的人那麼的白,黑的人(印度兵)那麼的黑。只是言辭之間,稍微有點遺憾,但絕對掩飾不住好奇。

2015-01-07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17/159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