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擔心ADE效應 疫苗是人體的「特洛伊木馬「嗎

在新冠大流行初期,科學家們就為設計出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進行了一系列討論。其中一些議題圍繞抗體依賴性增強(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效應展開,這是一種潛在的致命免疫現象,常見於其他病毒感染和疫苗使用過程中。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接種新冠疫苗後發生ADE現象的報導。但隨著變異病毒的出現,人們對ADE的擔憂再次浮出水面,因為這很可能影響人們的接種意願,從而妨害群體免疫的進程。ADE效應是什麼?接種疫苗還有多少潛在風險?對此,專家進行了全面解讀。

ADE效應曾多次起到反作用

當感染病毒或接種疫苗後產生的非中和抗體不能抑制病毒感染,反而協助病毒進入靶細胞提高感染率時,這種現象就叫做ADE效應,科學家們將其形象地比喻為「特洛伊木馬」。而當與病毒結合併阻止感染的中和抗體水平低到不能防禦再次感染時,ADE效應也會發生。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醫學博士巴里·布魯姆(Barry Bloom)表示,ADE效應會導致疾病的廣泛傳播,過度的免疫反應也會使患者的病情更為嚴重。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特洛伊木馬」式ADE效應的經典例子當屬登革熱。這種病毒有四個變種,彼此之間有很大差異,意味著只感染一種病毒並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來抵禦其他變種的病毒。2016年,菲律賓開發出一種能預防所有4種變種的登革熱疫苗,並為80萬兒童接種。由於出現了ADE效應,有14名在野外登革熱環境中的兒童死亡。從那以後,這款疫苗就只推薦給9歲及以上已經感染了登革熱的兒童接種。

另一個典型案例來自美國。1967年,一批兒童接種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滅活試驗性疫苗,後來遇到RSV時,他們的病情反而加重,其中有兩名兒童不幸死亡。接種該疫苗所形成的免疫複合物導致肺阻塞和呼吸道疾病加重,致使RSV疫苗的研發工作幾近中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新冠疫苗出現ADE效應風險較低

從疫苗研發之初,科學家們就試圖找到一種最不可能引起ADE效應的新冠病毒蛋白。當發現靶向中共病毒的核蛋白可能導致ADE效應時,他們很快就另闢蹊徑。經過反覆驗證,最安全的途徑是針對棘突蛋白的S2亞基設計疫苗。為確保全全,科學家們還進行了周密的動物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看到任何ADE效應發生的跡象。

多倫多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病理學和分子醫學副教授布萊恩·里奇蒂(Brian Lichty)說:「如果這些疫苗有問題的話,我們早就發現了。因為ADE效應導致的細胞因子風暴發作得很急,很容易有生命危險。」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中國研製的滅活病毒疫苗。布魯姆指出,這些疫苗使用明礬作為佐劑,與曾經引起ADE效應的RSV疫苗使用的佐劑相同。不過迄今為止,中國的滅活疫苗也沒有報告出現ADE效應病例。

目前研製的新冠疫苗是為了預防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這種毒株在全球範圍內占主導地位。不過,隨著越來越多變種病毒的出現,有人擔心,這些變體會不會像登革熱病毒一樣,變得足夠不同而引起ADE效應。

對此,里奇蒂認為,沒有確鑿證據表明任何現有疫苗會出現ADE效應。不過,這一切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因為ADE效應通常是在自然感染其他病毒(如HIV、伊波拉和柯薩奇病毒)以及其他冠狀病毒(如SARS和MERS)後出現的。

里奇蒂指出,中共病毒可能已經對人類有了足夠的適應性,因此,即使它通過非中和抗體的相互作用進入巨噬細胞,也未必會使巨噬細胞產生充分的細胞因子導致明顯病理改變。

布魯姆補充道,儘管民眾對接種技術新穎的mRNA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表現得猶豫不決,但就ADE效應而言,這些疫苗的安全性要好於傳統疫苗。因為這些疫苗以S蛋白為靶點,設計得十分精巧,因此出現ADE效應的風險比任何一種傳統疫苗都要小得多。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接種疫苗後免疫失敗並不可怕

從1月底開始,美國多地就開始陸續報告接種疫苗後仍被感染的病例。這些人在接種完兩劑疫苗滿兩周後,仍然發現自己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不過專家表示,這完全不需要擔心。

要明確的是,注射新冠疫苗的目的是預防病原體感染後發病,而任何疫苗的有效率都不可能達到100%,因此,接種過疫苗的人群被感染完全在預料之中。更何況,這種現象也並不常見。

從病例報告上看,這些患者的病情大多是輕微的,這證明,接種疫苗是防範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甚至死亡的有力武器。這些少量病例也告訴我們:即使大眾都加入到疫苗接種的行列中,感染病例也將繼續出現;中共病毒未必能被根除,而疫苗是人類和病毒共存的緩和措施,這會使疾病發作的風險處於可容忍的較低水平。

事實上,導致接種後免疫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中共病毒的不斷變異可能使疫苗的保護效力降低。而疫苗的保護效力也因人而異,就算是同卵雙胞胎可能都不盡相同。除此之外,如果接種過疫苗的人出現在病毒肆虐的地方與沒有免疫力的人群共處一室,也會顯著增加患病的機會,因為病毒滴度過高,足以壓垮最強大的免疫系統。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病毒學家維維亞娜·西蒙(Viviana Simon)不喜歡「突破性病例」(breakthrough case)這個詞,因為它喚起了人們將人類與疾病隔絕開來的樸素願望。「這很容易讓人誤解,就好像病毒『衝破』了人類的防線。」

疫苗接種實際上更像是動態競爭環境中的一個單一變量——這個保護層就像一把傘,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比在其他情況下保護得更好:它可以讓一個幸運兒在綿綿細雨中保持乾爽,但換作是另一個人到了一個傾盆大雨的環境中,依舊可能會被淋成落湯雞。因此,接種疫苗後,最好還是繼續做好防護措施(如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這樣就算身處暴風雨中,也能像穿了雨靴和衝鋒衣一樣得到更多保護。

新冠疫苗的作用主要在於防病

根據美國CDC目前的標準,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中的「突破性病例」還包括無症狀感染者,這比原先判斷疫苗有效率的標準更高了。在臨床試驗中,三款獲批在美國緊急使用的疫苗都展現了它們超強的防範能力:莫德納疫苗和輝瑞疫苗在人群中降低了大約95%的患病風險,而僅需接種一劑的強生疫苗在美國人中的有效率高達72%。

西蒙表示,關鍵是要區分感染和發病,當有人核酸檢測呈陽性時,需要確認他們是否出現了症狀,病情是否嚴重。耶魯大學疫苗專家薩德·奧馬爾(Saad Omer)也指出,接種疫苗後免疫失敗的人數取決於「持續的傳播情況」。例如,一款有效率為95%的疫苗,說明在100名一旦感染就會發病的人當中,現在可能只會出現5例有症狀的病例。

美國CDC發言人瑪莎·沙蘭(Martha Sharan)說,CDC的一個專家小組正在追蹤接種疫苗後仍然出現病毒檢測陽性的病例,將很快開始發布相關病例數,並找出這些患者的感染路徑。這些細節可以幫助專家找出疫苗免疫失敗的原因,並及時補上防疫漏洞。

隨著接種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突破性病例」的絕對數量也會增多,但隨著人口免疫水平的提高,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被切斷,傳播速度自然會下降。對疫苗反應遲鈍以及不適宜接種疫苗的人將會得到成千上百萬免疫人口的保護。這就好比在一大群撐著雨傘的過路人當中,即便是沒帶傘的人也能得到遮蔽。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26/159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