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復旦血案另有內情?遇害學院書記被曝剽竊殺手論文

永遠不要把自己徹底賣給學術了,至少在中國不能這樣。永遠要給自己留好退路,留好選擇,保住人生的主動權。這不僅僅是對自己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家庭負責任。主動權就是你和畸形制度說不的底氣。

復旦大學數學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被殺(圖片來源:上海市楊浦區政府官網)

6月7日,中國知名高校上海復旦大學發生了一件血案。該校數學學院特聘教授姜文華因長期受到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壓迫及不公對待,將後者殺害。目前,姜文華已被刑拘,而與事件相關的內幕卻越爆越多。最新消息披露,王永珍曾剽竊了姜文華的論文,而後又以姜文華學術成果不足將其解聘。

中國社交媒體8日熱傳一張聊天記錄截圖。其中一人自稱是復旦大學數學學院特聘教授姜文華同學的母親。這位女士稱,姜文華的論文被王永珍署了名,後者還利用職權迫害姜文華。

該女士續指,她和姜文華的父母都認識,他們一家都是老實本分的人。

她還說,現在大學裡50歲這個年齡段,很多人是在大學老師擴招時留校的,其中一些人濫竽充數混進來,沒有什麼學問,玩弄心機卻有一套,有點職權就剽竊老實、好學人的成果。

微信截圖

6月7日14時52分,復旦大學數學學院特聘教授姜文華(39歲)持刀殺死了該院黨委書記王永珍(49歲),當時王永珍正向姜文華宣布解聘決定。

網上流傳姜文華被捕時的畫面,他滿身鮮血,衣服破爛,雙手被扣上,坐在一個辦公室的門外。

到場警察問他從哪裡過來,戴著眼鏡的姜文華鎮定地說「從家裡過來的」,並清楚地說出住址。

當被問到動機時,姜文華說有人編造「謠言」,並略帶激動地說,「在單位內受到很多陷害,受到很多惡劣的待遇」、「一直延續到現在」。

有網上消息稱,姜文華在復旦大學數學學院畢業,2009年在美國取得統計學博士,之後曾在蘇州大學任職,但幾年後不獲續約,轉到復旦任教,簽約6年,但最近因不達標被解聘。

事件發生後,復旦大學以網絡維護為由,迅速關閉了數學院的官網,連王永珍的個人簡歷也被全網屏蔽。姜文華的前僱主蘇州大學數學院,也迅速刪除了和他有關的信息。

隨著事件不斷發酵,復旦數學學院女學生任奕怡的家長也在王永珍去世後,於網絡曝光其強行送女兒去精神病院,導致女兒受刺激跳樓自殺的事件。任奕怡母親稱,因替女兒討公道,家人還疑似受到威脅。任奕怡母親6月7日在微博發布微信記錄,曝光了她和王永珍的談話內容,並指控學校在未經任何鑑定的情況下送女兒去精神病院,還在事後不斷推卸責任。

高知識人才「起義」反抗凸顯制度之惡

姜文華一介書生,接受過最頂尖的教育。他2004年於復旦本科畢業,後獲美羅格斯大學統計學博士,曾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還是第一屆復旦校長獎獲得者,回到中國後,先後在蘇州大學、復旦大學這樣的知名學府任教。而如姜文華這樣的知識分子,遭遇不公普遍都會尋求法律手段解決問題,但他卻直接選擇手刃黨委書記進行報復,在中國社會引起極大關注。一些律師認為,在法制不彰,公平稀缺的背景下,逼得原本拿筆的手也拿起了刀,可見當前社會危機之嚴重。

要求匿名的大學理科教授羅教授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近幾年來,國內重點大學大規模引進海歸博士、博士後任教,定了很高的科研目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成功申請到國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項目,如果到期不成功就辭退,所謂「非升即走」模式。「它有兩種,一種非升即降。它是西部高校,尤其是一些相對比較差一點的學校,它會引進一些博士,給副教授的待遇,他們必須在第四年內選得上副教授。如果評不上呢,就降成講師。非升即走一般只在985和211那種大學裡面了。那些博士來到學校以後呢,在6年內拿不到國家基金委的項目,那就評不了副教授,學校呢,就會把你辭退」。

自媒體發文稱,現在許多學校都是一個空缺職位招10個特聘教授,讓這些年輕教授們惡意競爭,「殺得只剩一個,其餘的到期走人。」還有網友吐槽稱:「國外的『非升即走』是為了讓你升,國內的『非升即走』是為了讓你走。」

另一位教授劉先生則指出,大陸學界除了充斥嚴重的裙帶之風,同時因為這套「非升即走」模式,衍生出學術造假的問題。他舉例,教師須以6年內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以及申請到的資助項目數量為考核標準。但在國內,如果沒有權力資源,學者們無論是發論文還是申請項目都十分困難,絕大多數學者通過正途根本無法做到,「現在科研人員的處境還不如那個行政人員和政治輔導員。問題在於很多期刊人際關係是關鍵作用,所以現在逼得很多青年教師儘可能去找資源,膜拜那些掌控期刊的大佬。沒有關係有錢也行,業內標準7、8萬的都有,低的都要3、5萬」。

中國高校青年教師成為中共科研指標的犧牲品

有自媒體人在微信公眾號發文稱,目前非升即走制已經在國內的主要大學全部鋪開,高校青年教師(該群體自嘲為青椒,與青教諧音)能比較穩的拿到終身教職的情況可能只有拿到四青,也就是萬人拔尖,長江青年,優青基金和青年千人這四個帽子。拿到這四個帽子你就瞬間變成學校的資產,沒拿到你的價值在學校眼裡就非常存疑。當然社科方面主要是頂刊發的夠多就行。

淘汰制本身不是什麼問題,但是現在中國這種搞法完全是視青教為消耗品,一開始就打算讓大部分人淘汰掉。這主要就是因為博士畢業生太多了,業界市場又消化不掉,最後這個學術就業市場變成完全的買方市場。因為高校招聘規模過大(反正是便宜臨時工),每個教師能夠獲得的資源就非常有限了,自然就更難出成果…很多學校的青教甚至完全沒有招生名額,要知道美國只要入職即是博導…而中國青教沒有學生支持,卻多了很多事務壓力和教學壓力,研究效率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中國特色的年齡歧視:入職一般要求35歲(或40歲)以下…這種公開的年齡歧視基本上是全世界獨一份。

文章稱,在這個制度和壓力下指望青教們心理健康實在是一件過於奢侈的事情,畢竟連大部分博士都有心理問題。這本身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想想一個高校里,每天和大學生打交道的人大部分都有程度不一的心理問題,那麼大學的氛圍會是怎樣的…

本身也是博士的這位自媒體人說,「所以我的建議是,永遠不要把自己徹底賣給學術了,至少在中國不能這樣。永遠要給自己留好退路,留好選擇,保住人生的主動權。這不僅僅是對自己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家庭負責任。主動權就是你和畸形制度說不的底氣。在中國突飛猛進的科研指標背後,是無數青年科研人員的血與淚。這不是比喻。是真的血。是真的淚。」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09/160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