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研究:水域內抗抑鬱藥物讓小龍蝦更「興奮」

龍蝦示意圖。

隨著人們服用抗抑鬱藥物比例的增加,從人體代謝出去、經由下水道排放進入自然水域的藥量也在增加。一份新研究發現,自然界水道內小龍蝦(crawfish)接觸到這類污染後,捕食的習性出現一定的變化。研究者發出警訊,這樣的環境變化對整個生態環境都在逐漸產生影響。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的助理教授賴辛格(AJ Reisinger)說:「人們服用藥物後,身體不可能100%吸收,一般只吸收90%或者80%,甚至70%。其餘的藥物就隨著人體的排泄物進入下水道,進入污水處理廠,如果下水道有些泄漏,這些成分則直接進入我們的地下水系統。」

賴辛格說,這已經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世界各地各種水域裡面都存在大量不同種類、不同濃度的藥物比例。以前的研究認為,這些藥量很低,遠不足以殺死自然環境裡的植物或動物。

但是賴辛格說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這些藥物即使在自然環境中濃度很低,它們已經在改變動物的行為方式、與其它動物或植物的互動模式,甚至可能改變光合作用的速度、改變昆蟲的生命周期等等方面,這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這份研究特別探察了水域中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縮寫為SSRI)對小龍蝦的影響。

SSRI是一類常用於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及神經性厭食症的藥物。一項調查顯示,2019年到2014年間,美國SSRI的消費量增長了64%。2017年,20%的美國人都在使用這類藥物。「如果每個人都在服藥,積少成多,那麼進入水域的藥量也在增加。」賴辛格說。

這項實驗搭建了幾條人造的小溪環境,裡面放入從自然界搜集來的樹葉和岩石等物品,並在其中一些小溪里注入和自然界被SSRI藥物污染量相當的淡水,另一些小溪注入沒有這些藥物污染的清水,觀察生活在兩種環境下的小龍蝦習性是否存在差別。

結果顯示,生活在含有抗抑鬱藥物水域裡面的小龍蝦更早地從棲息地鑽出來覓食。研究人員分析這是合理的結果,因為這些抗抑鬱藥物藥物的效用之一,就是讓精神狀態萎靡的人能從家中走出去,進入社會群體,看來這對小龍蝦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類似的效果。

賴辛格說,可是自然環境下所有物種的習性都是自然的狀態,與食物鏈裡面一環扣一環的設定緊密相關。小龍蝦是食物鏈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的捕食習性的變化將對整個生態圈逐漸構成影響。

「我不想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就是自然的變化,自然界產生的反應,小龍蝦出現的變化是高風險、高回報的行為。」賴辛格說。

賴辛格說,還需要更多研究調查自然界中各種藥物對各種物種的影響,他希望這樣的研究能提醒人們注意,我們生活環境中水域正在出現的變化。

這份研究6月15日發表於在線開放期刊《生態球》(Ecosphere)。◇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大紀元記者李少維編譯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24/161004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