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董仲舒的「法術」: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無異巫術

「董仲舒的法術」,也許有人看到這幾個字會覺得奇怪,畢竟,從我們所學過的歷史來說,董仲舒應該是一位西漢時期的儒家大師,他學的是孔孟之說,習的是六經之藝,也不是道士,巫師,怎麼也不可能和法術沾邊,更何況是作為以「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著稱的孔之門徒,就更應該遠離此類方術之流。

但事實上,他是一個儒學大師,又重陰陽學說

求雨和止雨。

中國古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不管是國民經濟還是政治穩定,都仰賴於農業,而雨水又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生產產量。可以說,中國古代很多次的社會動盪和戰爭都與旱澇災害有關。

而董仲舒大師,就可以解決了這個困擾了從古到今無數人的難題。照他說,只要用他的方法,就絕不會在有什麼旱澇災害,可以隨時隨地,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晴就晴。

據《漢書》記載:「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

也就是說,在董仲舒看來,之所以乾旱,是由於陽氣太過,陰氣不足,如果要求雨,那就要遮蔽陽氣,釋放陰氣。具體的做法有很多,比如燒化公豬、公雞,埋死人骨頭,此為閉陽;要挖水溝,開山泉,此為縱陰。

同時,還要禁止男性出外上街,飲酒聚會,這還是閉陽。與此對應,女子則要滿面春風,熱熱鬧鬧,滿街亂跑。對了,要記得,不管哪個季節求雨,都要選在水日舉行。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董仲舒求雨之法中的一句:「令吏民夫婦皆偶處」。

至於說道他的止雨之法,只要把求雨之法全部反過來就行。而且,其中也有一句經典的話:「書七十縣,八十鄉,即都官吏千石以下,夫婦在官者,咸遣婦歸。」

也就是說,夫婦在官屬同居的官員,都把妻子趕回家,並暫停男女同居。

而最重要的是,他的求雨、止雨之法不僅僅記載於史書,還被董仲舒親手記錄於其最重要的學術著作《春秋繁露》中。

總的來說,陰陽學說在董子的學術思想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正是用簡單的陰陽二元論來解釋一切自然的,社會的,政治的現象。

《春秋繁露》是中國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學著作

正如他自己所寫:「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

而且,在他看來,陰永遠是從屬於陽的。所以,自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至此,三綱五常得以確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先秦儒家,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不僅要求臣像臣,子像子,且按順序,更要求君盡君道,父盡父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責任和義務是雙向的。

至於孟子,就乾脆點透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當然,統治者肯定不願意看到這種思想大行其道,這也是先秦儒家一直不受重視的原因之一。

到了董子這裡,儒家與其說是一家學派,不如說變成了儒教。

就像他自己教書授徒,也是深居簡出,等級森嚴,不與弟子們接觸,而是讓幾個大弟子代為次相授業。

董仲舒西安石刻像

其實,董仲舒從他少時讀書時就很勤奮。「三年不窺園」說的就是他為了讀書,以至於廢寢忘食,連續三年都沒有進過,看過自己家的花園一次。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歷史D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05/161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