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2萬清華畢業生留矽谷?中國人才流失有多嚴重

也許是因為畢業季的原因,有個視頻被炒得很火。

按照金燦榮教授的說法,從1978年到2015年,光是矽谷就吸納了接近2萬名中國清華大學的畢業生。

啥概念呢?清華一年的畢業生也就三、四千人,這麼一算,約等於五六年白幹了。

雖說視頻的年代有點久遠,但這事往往能戳到國人的痛處。

畢竟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清華、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培養的人才更是被寄予厚望。就算不能像錢學森、袁隆平那樣報效祖國,總不至於轉頭就跑到大洋對面「發光發熱」吧?

早年間,這樣的選擇也比較容易理解。

那會國內的條件確實比較一般,國外掙得多是事實,冷不丁有個賺美元的機會擺在眼前,一般人真是免不了心動。

在2015年前後,國內就有不少高校和院所集中處理了一批因為各種原因出國、並逾期不歸的體制內人員。為啥放著編制不要也不回來?自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個人選擇。

最近這些年國內經濟發展得很快,但這樣的案例仍然不少。

比如先後在清華、普林斯頓大學深造的生物學大佬顏寧,當年她離開清華大學赴美的時候就在網上掀起過不小的風浪,現在她已經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了。

再比如最近幾年很火的物理天才尹希,他曾經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高材生。儘管被學界寄予厚望,但這位青年學者還是在03年入籍美國,後來被哈佛大學聘為物理系教授。

從畢業生到學術大佬,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久而久之網上甚至流傳出「清華北大就是美國附中」的誇張說法。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單從數據上來看,高端人才流失的問題確實比較嚴重。

前幾年,有人統計了下清華北大這兩所學校畢業生的去向。

從2015年到2019年,清華約有27%的本科畢業生、6%的碩士畢業生、11%的博士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而北大則有約31%的本科畢業生、5%的碩士畢業生、11%的博士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

至於出國深造的目的地,美國自然是憑藉獨特的優勢遙遙領先:

從2015-2019年,清華、北大畢業生出國深造首選國家均為美國,占比均為70%左右。

如果把統計範圍再放寬點,那數據更是觸目驚心。曾經有留學機構統計了下各高校的出國率,發現清華和北大根本就排不到前三——

單從比例來看,排名前三的是對外經貿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復旦大學;若按照出國人數排名,武漢大學、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中山大學等都可以排在清北前面。

說起來,學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雖然近年來咱們也投入了相當數量的教育經費,但在某些領域仍然存在短板。學科大牛、研究成果、實驗設備都在國外,鐵了心在國內閉門造車也不行啊,最終還是要出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留學比例恐怕在短時間內沒法扭轉。

留學沒問題,學本事唄。

等到該工作的時候,選擇就是個問題。對一個想要報效祖國的留學生來說,擺在眼前的基本就是三條路——搞科研、搞教學和找工作。

搞科研的門檻,說實話有點高。其實靠文憑和留學經歷,找個研究員的位置也不算太難,日常做做實驗、水水論文,生活還是挺舒適的。

但想要做出點成績,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要知道,學術圈向來不是什麼佛門清淨地,不僅各種資格和title的評選要動心思,搞項目批經費更是步步驚心,沒經費就沒成果、沒成果就沒論文,沒論文就沒地位。

拿前文提到的顏寧博士為例,這可是生物學界響噹噹的大牛,說著作等身也不為過。可就算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優勢,顏寧還是在2017年的院士評選中落敗,最終接下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橄欖枝。

當然,有些研究單位的吸引力也確實差點,比如5200元的月薪找一個專業博士,估計是比較難的。

不搞科研搞教學,那就更難了。

說起來,高校的教職好處是沒有35歲中年危機的概念,但本身崗位有限、新陳代謝的速度又沒那麼快,每年留出來的位置自然是少之又少。

而且近幾年,不少高校又搞起了所謂的「非升即走」。

一邊在招聘時嚴卡年齡限制,一邊搞起殘酷的末位淘汰,青年學者面臨的壓力更是無處訴說,基本處在學校鄙視鏈的末端,久而久之難免心灰意冷。

如果最終放棄了自己的學術理想,找個工作會怎麼樣呢?

其實選擇也不算太多,畢竟在網際網路如日中天的這些年裡,踏踏實實搞製造業的公司根本就給不起有競爭力的薪酬;

就算是在最賺錢的網際網路行業,想要靠個人努力攢夠買房首付也是個不小的壓力,反正在北京、上海和深圳這樣的「宇宙中心」,房價收入比早就漲上天了。

更可怕的是,錢沒賺到身體反而垮了。

在這個堪稱經濟奇蹟的行業里,前輩們鬥爭得來的八鐘點工作制根本就是個擺設,996是福報,007是本分,做六休一的大小周更是稀鬆平常,要取消很多人還反對,實在是令人唏噓。

說到底,國內的人力資源始終是供過於求的,所以結果就是內卷。

從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一直持續到現在,不僅滿足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擴大了教育消費、緩解了就業壓力,其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有了數量龐大的高校畢業生,咱們才能在入世後承接住各個已開發國家的產業轉移、並順勢實現了各行各業的產業升級,也才有了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的雄厚資本。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擴招的巨大慣性也在不斷顯現。

只要咱們一天不具備世界市場的主導能力,被視為「人才紅利」的紅利本身就將會以一種相對「廉價」的方式被供應、被消耗,內卷嚴重,拼完自己還要拼娃,而類似高水平教育這種資源又很稀缺,幼升小、小升初政策經常變來變去,不論啥樣的父母,都不得不拼,實在焦慮。

相比之下,留在國外倒是個挺好的選擇。

目前仍占據產業鏈上游的歐美國家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是相當顯著的,最起碼從購買力和房價收入比的角度來看,不少地方的確是要比在北上廣過得舒服。

對普通人來說如此,對清北的畢業生亦然。

要不是各國央行的寬鬆政策一直不停,歐美房價的漲幅也不至於這麼誇張。雖說前陣子房地產暴漲的新聞被外媒放在頭條炒了好久,但這可是金融危機後的頭一遭。

對於早就看膩了房地產相關新聞的我們來說,這樣的「免疫力」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過對於畢業生本身來說,未來的去向選擇並不應該被審視、批判。對背負著家庭殷切期盼的他們來說,理想和現實是必須要平衡的兩條線,實在是難以兩全。

當年鄧公就在增派留學生出國的時候說過:「你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還有80%」。

畢竟太平洋沒加蓋,跑了的還能回來、留下的還能再跑,說到底,還是要靠市場的力量來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

那麼到底啥才叫「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呢?對人才來說,可能就是安居樂業這四個字吧。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大貓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05/161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