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雨雨雨雨雨雨,下雨天,古代人都在做什麼?

最近,雨水天氣頻繁,雨雨雨雨雨雨,讓出行變得十分不便。那麼,適逢雨天,古代人有哪些雨天必備工具?沒電沒網沒手機,他們都在做什麼呢?

古代雨天道具

蓑衣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我們熟悉的詩句。

蓑衣,最初是用草編織而成的擋雨器具。我國在上古時期,人們為了抵擋風雨的侵擾。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

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就記錄了當時人們穿蓑衣的情況。「蓑笠,備雨服。」春秋戰國時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著這種草衣來從事勞作的。

蓑和笠的關係,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關係。「笠」的製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兩用,既可避風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狀,所以用來制雨衣,雨水不易滲透。其為賤物,輕易可得,在很長時期內,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這種蓑衣。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又發現了多種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並沒有被淘汰,尤以農夫、漁人所用為多。

雨傘

據考證,早在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發明了雨傘。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彩繪銅鑄車馬上帶有一柄傘。

拉動傘柄上的機關,傘就能自動傾斜遮擋不同角度的陽光。此時,傘大多作為統治者出行車輦上的裝飾現身,美其名曰「華蓋」,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兩千年前的漢代,隨著造紙術的發明,人們開始用有韌性的樹皮造紙做傘面,然後塗上油脂或天然桐油,油紙傘應運而生。

油紙傘是一項中國傳統手工藝品,除了發揮遮陽擋雨的日常之用,一些文人雅士會在傘面上題詩作畫,遣情抒懷。

傘為尋常百姓普遍使用還是在宋朝南宋畫家劉松年《鬥茶圖》中,四人有三人攜帶雨傘。

據吳自牧《夢粱錄》中的記載,宋代傘的種類很多,形狀多樣,顏色豐富,有專門供士人用的青絹涼傘,有皇帝出巡用的黃羅傘,還有普通人用的青灰小傘等。

明清時期傘的品種很多,同時對傘的使用亦有嚴格的限制。從形狀來分有方傘、直柄傘和曲柄傘,根據顏色又可分出紫、紅、黃等不同種類,根據製作材料又可分羅繡傘、油絹傘等種類。不同的等級使用不同的傘,而清代則規定,庶民不得用羅絹涼傘。

木屐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有防滑、耐磨、易制的特性。

在唐代常穿於外出旅遊,最著名的莫過於李白筆下「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謝公屐」。而在宋代以後,屐基本上就是專門的雨鞋了,對付雪天泥濘地,木屐也是理想的選擇。

不論是斗笠、蓑衣、雨傘還是木屐,只是最樸實不華的生活必需品,它們卻在閒情逸緻的詩人筆下顯得如此詩情畫意。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下雨天,古人都在做什麼?

1、送別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

煙雨朦朧,在紛紛細雨中望著友人遠去的背影,詩意頓生。

2、睡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在雨打窗楣的伴奏下,聞著花香,漸入幽夢。

3、遊玩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空濛細雨,攜三兩友人,細品雨中風景。

4、書信寄情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滴答輕盈的雨聲,像極了輕叩門扉的聲音,古代才子怎能少得了佳人相伴。

5、聽雨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雨落無聲,用心感悟自然造化的曼妙與清麗。

6、賞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初春小雨》

小雨微茫,滿含著繾綣情愫,一眼望去,充盈著生命的氣息。

7、發呆戲貓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淒風楚雨,燒上小火,裹上毛氈,懷抱小貓,靜坐發呆,生活如此愜意。

8、雨中垂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唐·張志和

一蓑一笠一扁舟,能玩出此番意境的也只有古人了。

9、飲酒消愁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廋。

——《如夢令》宋·李清照

雨天飲一杯愁酒,呼呼大睡一場也是愜意。

即便下雨也是大自然的饋贈,去尋找不同的樂趣吧。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古建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15/161946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