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唐山大地震45周年 中共防災救災有進步嗎?

橫河感嘆說,45年前後,在對信息的封鎖上,中國政府並沒有進步,「基本上還是一致的,沒什麼大的變化,在宣傳方面,在管控民眾言論方面,甚至在管控外媒的報導方面,比當時可能要更精緻、更嚴密。」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紀念日。而就在最近,河南各地發生了嚴重的洪災,造成多人死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在過去的45年中,中國的防災救災是否取得了長足進步?同時還存在什麼問題?

「下著雨,非常大的雨,我記得。也沒有救援,挺害怕!」

地震來襲的時候,家住唐山的王立華才4歲。他們家所在的政府機關大院雖然房子也悉數倒塌,但王立華的父母和他自己僥倖存活,只有他十多歲的哥哥不幸罹難。

王立華的地震記憶

顧不得收拾破碎的家,王立華的父母就幫著救助左鄰右舍。母親把4歲的王立華放在一邊,只是在前後忙碌的間歇回來看兒子兩眼;王立華害怕了,就叫媽媽兩聲。

地震發生後的前幾天,王立華身邊的人都是在自助和互助中捱過了最困難的時光。

「後來部隊進來,清理廢墟什麼的。」

但談到這次救援行動時,王立華認為還是有遺憾的地方,「第一沒有預警,第二救援不及時,從地震發生到解放軍進來之間非常困難。尤其是受傷的,又沒有水,你不等於等死嗎?」

在中共政府正式發布的信息中,唐山大地震造成24萬多人的死亡,和超過16萬人重傷。外界有分析認為,由於處於文化大革命末期,中國經濟凋敝,物質條件缺乏,所以當時雖然有軍隊和全國醫療資源的動員,但救援效果並不好。

事發45年後,中國官媒新華社的網頁刊發了多張唐山民眾聚集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的紀念牆前寄託哀思的照片。而湖南省黨委的官網「紅網」則發表了一篇文章,在緬懷災難中逝去的生命的同時,還強調要緬懷黨和祖國強大的救助能力。

這種論調和上周鄭州水災發生後,中國媒體的主流敘事相當吻合。

中國媒體報導唐山大地震45周年活動。(網站截圖)

45年後的鄭州洪災

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網在內的官媒在報導中多以官兵連夜救災、企業踴躍捐款為主題,對災民的直接反應卻鮮少報導。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普通民眾的聲音卻大異其趣。微信群里民眾此起彼伏地質問,為什麼鄭州市政府沒有及時預警?對於本次災害的關注焦點京廣路隧道和鄭州地鐵五號線,不少網友則質問,政府為什麼沒有對這些交通要道及時採取措施?

尤其是引起很大爭議的京廣北路隧道,這段貫穿國際大都市鄭州的南北大動脈,全長近兩公里,高度達6米,積水灌滿隧道約30萬立方米的容積,只用了不到3個小時,導致隧道內200多輛汽車受損,6人遇難。這當然是官方的數字,受到民間的廣泛質疑。

一直跟蹤鄭州災情的美國時政評論人士橫河認為,這次洪災中,政府無預警以及救災不力的種種跡象表明,當地政府面對這種災難沒有基本的操作手冊,「如果沒有一套可供官員使用的緊急手冊,就是告訴你可以怎麼做,或者你必須怎麼做,如果這些沒有的話,中國的這種極權體制就只能等上面(下指令)。」

他分析說,落後的應急手段要歸因於行政體制上沒有理順,「為什麼沒有這種標準的應急程序?就是他們不能讓各級地方官員和部門擁有太大的權力。」

據《人民日報》報導,在7月20日鄭州水災最緊迫的這一天,武警河南總隊鄭州支隊僅出動150餘名官兵,攜帶皮划艇、救援裝備5800餘件,前往救災。而鄭州是一個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大都市。

橫河認為,這一點力量對於救災來說遠遠不夠,這和唐山大地震時相比較,同樣的問題是無法及時調動救災力量,「很可能問題出在武警的指揮權,就跟當年的解放軍指揮權是一樣的,當年的軍隊指揮權都在毛澤東手中,別人指揮不了軍隊。今天也是一樣的,武警的指揮權已經被回收給中央軍委了,地方是指揮不動的。」

中共政府在2018年對武警進行改制,武警部隊由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不再列國務院序列。外界認為,這是習近平上台之後進一步集中權力的舉措。

在武警改制的同時,原先由地方武警承擔的救災任務,劃歸了新建的國有企業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

在鄭州水災最嚴重的一天過去之後,7月21日早上,中國安能公司首批50名左右的救援人員,才從河北、安徽、江蘇等地,攜帶龍吸水等10餘台套救援裝備抵達鄭州救援。

身在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有些勉強地說,和45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比較,如果真有什麼進步,主要是技術層面的,「技術力量他進步了,他有大型的工程機械,比如大型的抽水機,挖掘機,他的技術力量比以前強很多了。」

但他認為在制度層面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唯一沒有換的就是中央集權對於救災的絕對指揮權。」

為什麼無預警?

 

 

2021年7月20日拍攝並由微博用戶提供的照片,顯示了河南省鄭州市暴雨後淹沒的地鐵車廂。(AFP)

對於鄭州主要幹道京廣路隧道和鄭州地鐵五號線頃刻間被灌滿洪水,王維洛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說,主要原因可能是暴雨發生後,鄭州附近的常莊水庫出現險情,無預警泄洪,使得流經鄭州市的賈魯河超過負荷,湧進市區泄洪。

橫河也認同這種分析。他認為,政府沒有在暴雨發生時作出及時的預警,有其利益驅動,「因為預防是沒有政績的,你預防得再好也沒有政績,也不可能幫你提升,所以官員們一般比較喜歡救災,因為救災看得見。所以,他們是重救災,輕預防。」

目前外界都已經清楚,實際上在洪災發生之前的7月19日,鄭州氣象局就已經預報了從19日到21日的三天暴雨,但這些預報似乎並未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

一般認為,暴雨和洪災相對於地震是更容易預報的。但事實是,在有預報的條件下,政府的水庫卻沒有作出充分準備,險情發生又無預警放水。橫河說,這种放水就等同於人為製造災難。

不能讓一塊兒石頭絆倒兩次

災情發生後,民眾出於自救,在社媒上廣泛傳播受災信息,卻遭到政府大肆刪帖。而官媒報導的救災消息與民眾的實際感受相去甚遠。

這讓橫河感嘆說,45年前後,在對信息的封鎖上,中國政府並沒有進步,「基本上還是一致的,沒什麼大的變化,在宣傳方面,在管控民眾言論方面,甚至在管控外媒的報導方面,比當時可能要更精緻、更嚴密。」

談到這次鄭州水災,遠在唐山的王立華說,他因為不在現場,很多細節也不了解。但他說,不能讓一塊兒石頭絆倒兩次。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31/162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