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為何很少看到中國國寶馬踏飛燕的正面照

有一件特別有名的文物,它的輪廓就像是一匹奔馳的駿馬,十分符合我們中國的形象,所以就用它來作為我們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文物也有一個名字叫做「銅奔馬」也被稱作馬踏飛燕。

明帝至長安,迎娶飛廉並銅馬。——《後漢書》

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豐富的地理環境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形成了這中國的大好河山。

中國有著其他國家沒有的悠久歷史,也有著他們沒有的風土地貌。所以旅遊業相對其他國家來說十分的發達,這樣我們就需要有一個象徵物來作為我們宣傳時候的標誌,讓別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我們中國的。

有一件特別有名的文物,它的輪廓就像是一匹奔馳的駿馬,十分符合我們中國的形象,所以就用它來作為我們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文物也有一個名字叫做「銅奔馬」也被稱作馬踏飛燕。

什麼是馬踏飛燕

從春秋時期到秦國統一天下,各個帝王採取的都是防守的策略,所以才有了萬里長城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他不再局限於防守,而是選擇以進攻的方式來保衛自己的國家,畢竟把戰爭的炮火落在敵人的土地上總比落在自己的土地上要好。

可是那時候中原馬不夠好,馬蹄不夠耐磨,只有遊牧民族才有那種最好的馬種,所以漢武帝就希望能夠把這種善戰的優良馬匹引進到中原來。

為了能夠儘快地引進,漢武帝斥巨資打造了一匹純黃金的馬送到大宛國去換這種優良馬匹,但是大宛國的國王捨不得把自己的馬給別人,所以就劫持了漢武帝的黃金馬還殺害了隨行的使團,好在漢武帝也不是個一掐一汪水的軟柿子

他帶領著軍隊攻打了大宛國,把他們圍困在城裡四十多天,大宛國為了求和只能割捨了自己三十多匹的好馬,而馬踏飛燕也是按照這些優良馬匹為原型來設計創造的。

馬踏飛燕是一個古代東漢時期的文物,除了銅奔馬和馬踏飛燕這兩個名字還有人叫它馬超龍雀。

其實我們對於它並不陌生,電視裡經常報導有關這個青銅器的消息,就連課本里都會講述它的歷史。

但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不管是有關於馬踏飛燕的視頻也好照片也好,都是側面的,也就是整個的側著身子飛奔的畫面,並不會有它其他角度的照片出現。

馬踏飛燕的尺寸不是很大,它的長度也就四十五厘米,高度三十多厘米,但是卻十分的精美。

從外表就能看出這是一匹昂首嘶吼四肢修長的馬在一隻龍雀的背上面,小龍雀在馬蹄下吃驚的神情都能夠被表現出來,足以展現這個作品的精妙和精湛。

馬踏飛燕亮相於甘肅

在一九六九年的時候,全民都在挖防空洞,但是同樣是體力勞動,人家怎麼就能那麼幸運挖到一座古墓。

挖到古墓也就算了,還是挖到的一個大型古墓,光是裡邊的陪葬品就有二百多件,這二百多件的陪葬品中就有將近四十件的銅馬,在這些銅馬中領頭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馬踏飛燕。

當時挖到寶物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所以公社的領導就派民兵把現場封鎖了,同時甘肅省的考古專家就來到了這裡,對這座墓穴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他們打開裡邊的棺木發現這是兩具屍骨,很明顯就是夫妻合葬的墓穴。

但接下來又發現了墓室還有兩個盜洞,這就表明在被挖出來之前已經遭受過兩次盜墓賊的光臨,那年代是這些青銅古物不好出手,所以他們只盜走了一些金銀財寶,也正是因為當時社會經濟不景氣,所以這些珍貴的青銅器才得以保留下來。

考古學專家在棺材的周圍發現了四枚銀質的將軍印,這就說明這個墓主人生前被皇帝四次冊封為將軍,戰功赫赫身份非常不一般。

根據墓中的種種線索推斷,這位墓主人應該就是張江將軍,當時張掖大量出產原材料銅,而兩州的制銅工藝又很高。

張江為了感謝皇帝對他的恩情,所以命人製作了兩套青銅馬隊,一套獻給了皇帝一套留給了自己,在他去世後世人把這組青銅器當做陪葬放置在了墓中。

為什麼報導不顯示正面

在馬踏飛燕出土後,大家都對馬底下到底是什麼產生了爭議,第一種就是大家普遍贊同的燕子,有一些學者發表意見說馬底下是燕子更能突出它向前飛奔的飄逸狀態。

但同時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銅馬底下不是燕子而是龍雀,因為銅馬底下的鳥尾巴的部分沒有開衩,以此來證明不是燕子。

那龍雀又是什麼呢?龍雀其實是古代傳說中掌管風的神鳥,有人認為在銅馬的底下放龍雀也正好能證明這匹駿馬的速度有多快,快到能把風神踩在自己的腳下。

除了這兩種,還有人說銅馬底下是燕隼和烏鴉,但是這兩種明顯就有點不靠譜了。爭論了許久也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官方都是把它稱作銅奔馬,民間的叫法大多是馬踏飛燕。

其實這匹在上邊的駿馬是奔馳的狀態,並且奔馳的速度還非常的快,所以銅馬的頭部是斜著的,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的俊朗肅穆,而是有一種莫名的幽默感。

就好像是我們經常用的表情包一樣。作為國寶又是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它詼諧的一面其實是不適合露出來的,所以一般視頻報導或者課本上都是展示馬踏飛燕的側面。

網絡逐漸發達之後,很多的網友都搜索到了這件文物的正面,看過的真是忍不住要哈哈大笑,因為這匹駿馬的表情真是太搞笑了。

其實這樣也改變了一般文物在我們心中一貫的形象。但是大家也別誤會,並不是製作的工匠有什麼審美方面的問題,而是他們是寫實派的,製作的時候完全可以把駿馬的表情做得昂首挺胸,但是這樣就沒有了栩栩如生的感覺。正是工匠們根據事實的創作才符合力學的原理,恰好地體現出了馬踏飛燕的巧妙。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秀才歷史新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18/163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