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石油泄漏多年後,海底牡蠣「變形」了

2010年4月20日,"深水田平線"石油鑽井平台在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發生爆炸,導致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超過400萬桶石油被泄漏在墨西哥灣。儘管科學家們研究了漏油事件對當地野生動物的短期影響並在媒體上進行了討論,但對這場災難帶來的長期影響的研究很少。

在本周 PLOS ONE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加州科學院、東北州立大學、南達科他州礦業與技術學院和肯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來自墨西哥灣沿岸的東部牡蠣的化生率明顯高於那些未受影響地區的牡蠣。

化生是指一種分化成熟的組織被另一種分化成熟的組織取代的過程。就像我們腸道中的細胞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一樣,分化的細胞有專門的作用,而化生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會影響生物體的整體健康。

東部牡蠣不僅是生態系統食物鏈中的一個主要環節,它們還是生態系統中的工程師。它們會形成牡蠣礁,庇護其他生物,保護沿海地區免受風暴潮影響。

將收集的牡蠣送到實驗室後,科學家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給它們去殼、將內部組織切片並對切片進行染色,以比較來自墨西哥灣的牡蠣和來自切薩皮克灣未受影響的牡蠣的細胞結構。

來自墨西哥灣沿岸的東部牡蠣。圖片來源:©Deanne Roopnarine

研究發現,牡蠣之間的差異是驚人的。那些來自切薩皮克灣的牡蠣有漂亮的纖毛鰓,它們用這些纖毛鰓來幫助過濾食物顆粒。而來自墨西哥灣沿岸的牡蠣則完全沒有纖毛。科學家困惑,那這些動物是如何進食和生存的?

有人對牡蠣如何生存進行了猜測:一個世紀以來,它們已經適應了在石油開採業的影響下生活。

研究人員說:"只要人們還在從海洋中提取石油,沿海生態系統就會繼續受到污染。希望這項研究及其樣本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石油泄漏是如何直接影響這些地區的。"

該研究論文題為"Metaplasia of respiratory and digestive tissues in the eastern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 associated with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已發表在 PLOS ONE上。主要作者為 Deanne S. Roopnarine。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前瞻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11/164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