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北大醫生:用焦慮養出來的娃,都送到我這裡了

清北,似乎(就)是很多雞娃爸媽的終極目標,但是,可能大多數雞娃爸媽並不知道下面這組數據。

清北,似乎(就)是很多雞娃爸媽的終極目標,但是,可能大多數雞娃爸媽並不知道下面這組數據。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這些特別優秀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沒有明顯創傷,生活優渥、個人條件優越,卻感到內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島一樣,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動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這背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物質越來越豐富,為什麼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乏和蒼白?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

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干預。

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

徐凱文,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

01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非常優秀的學生,以他的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學者。

但是我們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師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讓他真正好轉起來。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

我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把他們寫給我、說給我的一些話,念給大家聽: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

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到。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迷霧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處,所以有可能走著路就不小心掉進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斷了腿拼命地喊,我覺得我完全沒有自我。這一切好難。」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像他們告訴我的:

徐老師,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02

不只是學生空心了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兒在模里西斯度假,大約是北京時間14時,我的一位高校的學生給我發來一條微信,內容是:

我現在手裡有一瓶神奇的藥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所以我趕緊回復。

我問他這是什麼水,他告訴我是氰化鉀,十秒鐘致命。

這是我開展過的最長距離的危機干預,當然這個孩子救回來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課,一個校外的心理諮詢師打來電話,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

我問清事情原委,啟動危機干預程序,在宿舍里找到這個同學,把他送到醫院搶救回來。

我認識他已經4年了,入校時他非常優秀。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

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

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

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

我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現在跟大家所說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們,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屢次三番嘗試放棄生命。

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

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

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

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我要講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才有這樣的結果。

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

03

什麼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也許我可以把它姑且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1、從症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抑鬱症診斷的。

它會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

但是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症狀表現並不非常嚴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來可能跟其他同學或其他大多數人並沒有差別。

2、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這種孤獨感來自於好像跟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並沒有真正的聯繫,所有的聯繫都變得非常虛幻;

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他們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他們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和成就,這些成就似乎是一種癮,一種毒品。

他們似乎很多時間都是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

但是當他發現所有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蕩蕩,就有了強烈的無意義感。

3、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

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需要維繫在他人眼裡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為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丈夫、好妻子。

但似乎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憊不堪。

4、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

我們有很多個案,在國內最好的精神專科醫院治療,用了所有的藥物,甚至用了電休克治療,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效果,也就是說看起來生物因素並不是導致他們問題的主要因素。

5、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這種自殺意念並不是因為現實中的困難、痛苦和挫折,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我不是那麼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還要活著。

我完全不知道我活著的價值意義是什麼,每天的生活行屍走肉,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早點結束。」

所以他們傾向於不用那麼痛苦和慘烈的方式來結束自己,比如燒炭、自縊、服藥。

6、通常這些來訪者出現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天。

可能從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開始有這樣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經有過嘗試自殺的行為。

7、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

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性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的問題。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但是,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所以我們回到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

人為什麼要活著?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他們這種情況並不是剛剛產生的,他們會告訴我,我從初中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疑惑了,直到現在我才做了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傳統的西方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對他們都沒有效果。

這個時候,對於一個危機干預者,一個心理諮詢師,或者千千萬萬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

我們也要面對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什麼,我們內心當中有嗎?如果我們沒有,我們怎麼給到他們?

04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

我用了一個焦慮經濟學的詞。我確實覺得能夠讓人去花錢,去盲目花錢的方式會把人搞焦慮,搞崩潰,搞恐懼,這大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

我們看一下中國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在座有1000個人,我們在座的應該有180人需要去安定醫院,都應該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徐凱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12/164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