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張智斌:北京為孟晚舟與美加硬槓是否值得?

作者:
在康明凱一案審理時,有幾十個國家的駐京外交使節在北京公開站出來聲援加拿大,抗議北京對康明凱的司法審判,世界上一百多位知名學者撰文簽名為康明凱和斯帕弗大聲呼籲,類似的情況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似乎都聞所未聞。憑此可以想像,北京在應對孟晚舟案中的某些舉措,今後會給中方帶來怎樣的長期影響。

【作者前言】孟晚舟引渡案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作者生活在溫哥華,耳聞目睹孟案案情的發展與相關消息可謂不少,感慨甚多,因此早就想寫一些關於這一主題的文字。作者本人在中國成長、學習、工作,出國後來到加拿大學習、工作、生活,自然會對中、加兩國及兩國國民都懷有深厚的感情,對兩國國情也有基本的了解。現在,在加拿大卑詩省高院即將對孟案作出引渡裁判之際,突然傳出美國司法部與孟晚舟已經達成延期起訴協議的消息,本人寫作此文,僅想用自己所了解的國際基本價值觀為尺度,從中立的原則出發,來評判北京在應對孟案中所作出的幾個或許並不明智的決策。從這些「魯莽」的決策中可以看出,北京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在某些方面明顯帶有文革的思維和處事方式,在國際上造成了不小的反響,從長計議,或許得不償失。本文實屬一家之言,更無關愛國或賣國,只是本著言論自由的原則就事論事。讀者如有不同觀點,歡迎商榷探討。

今天傳來快訊,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9月24日通過視頻出席美國紐約聯邦法院的聆訊,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延期起訴協議(Deferred-Prosecution Agreement, DPA),隨後立即登上中國的包機,從溫哥華飛回中國。

前些天,加拿大《環球郵報》引述消息人士披露的消息稱,美國司法部正與中國電訊設備巨頭華為公司及其代理律師接洽,如果孟晚舟承認有罪並支付罰款,美國準備終止引渡並撤銷對孟晚舟的刑事起訴。但隨後又有消息指孟拒絕認罪,正與美方談判延期起訴協議。這些新聞被多國媒體廣泛轉載報導,孟案幕後的激烈角逐再次引起公眾的關注和好奇。

8月18日,孟晚舟引渡公聽會在加拿大卑詩省(簡稱卑詩省)結束,卑詩省最高法院副首席大法官希瑟·霍姆斯(Associate Chief Justice Heather Holmes)表示,下次開庭日期定於10月21日,將會對什麼時候作出該案的引渡裁決給出更明確的時間表。在經過歷時超過兩年半的調查、等待和令人關注的法庭辯論後,孟案第一階段的裁判結果將要水落石出。在這段等待結果的時間裡,突然冒出美國司法部與華為及孟晚舟談判的消息,讓人猜測這樣的等待,是否為雙方的談判特意預留了時間?

2018年12月1日,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機場轉機時,被加拿大警方按照美方發出的引渡令逮捕。隨後引發和流傳出一系列的大小事件,其中既包括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麥可·斯帕弗(Michael Spavor)在中國被捕,也包括孟晚舟本人的私人生活曝光——她在溫哥華的豪宅、她個人和家庭的情況以及她自己在庭審期間的各種顯擺,讓此案一度成為上至國家元首、政府高官,下至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一度關切的熱點,各種花邊新聞更是爭奇鬥艷。由於我就生活在溫哥華,算得上是對孟晚舟案作了「近距離」觀察,能夠感受到溫哥華社區中普通民眾對該案的各種看法,也能親眼目睹孟晚舟豪宅外的日常狀況,相對於僅僅通過媒體去了解該案,或許會有更多一些切實的感受。

怎樣去看孟晚舟案?當然其中有許多看點,但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看點是:北京為孟晚舟與美加硬抗,是否真的值得?

孟晚舟案發生的時間節點正是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劍拔弩張之時,美方對中興、華為等有關實體發起貿易制裁。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就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發表長篇演說,被國際事務的觀察人士紛紛解讀為美國在美中兩國關係問題上走向了新的轉折點。而此時由自由黨執政的加拿大政府對待北京的態度仍然非常暖味,甚至對加拿大電信公司是否應當拒絕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和提供相關設備這樣的問題都不敢作出明確的回應。這是孟案發生時大致的政治背景和國際環境。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溫哥華被捕。北京其實很清楚,加拿大作為一個法治國家,其司法機關只是執行美國發出的請求引渡的逮捕令,此事件的決策實際上與加拿大政府完全無關,更不涉及加中兩國的雙邊關係。但在這樣的政治背景和國際環境刺激下,北京很快就作出了強烈的反應,將該事件快速升級為加拿大、美國與中國的政治與外交關係問題。

北京的邏輯或許是,在孟晚舟案上,中國必須給加拿大一些厲害瞧瞧,以此在國際上樹立起一個「強大起來的中國並不是好惹的」形象,否則以後類似的案子會更多也更難處理,其他國家也會學樣而不把北京放在眼裡。因此,在孟晚舟問題上北京對加拿大政府的態度表現得異常強硬,其強硬程度甚至遠遠超過對始作俑者美國的態度——北京或許想以此來「殺雞儆猴」。但是,北京同時也犯下了第一個嚴重錯誤,這讓國際社會普遍產生出這樣一種感受:北京蠻不講理、邏輯混亂,中國還遠遠不是一個遵循國際通行基本準則的法治國家。這是北京走出的第一步臭棋。

北京的第二步臭棋是自以為羈押和審判加拿大公民是解決孟晚舟引渡案的上上策,而不在乎魯莽的方式很可能會給自身帶來嚴重的後果。據媒體報導,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溫哥華機場被捕,十天後,加拿大前外交官、國際危機組織東北亞高級顧問康明凱和加拿大商人麥可·斯帕弗在中國被拘。經過漫長的羈押之後,兩人分別被以「為境外刺探國家秘密、情報」和「為境外竊取、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的罪名遭到檢控。

作為普通民眾,在沒有見到確切的證據前,我們無法辨別康明凱和斯帕弗是否真的犯有被中方司法機關所指控的罪名,但在兩案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中包括:1、案發和審理的時間節點:兩人被拘與孟晚舟被捕幾乎同步,兩人案件的審理也幾乎與孟晚舟引渡案的審理同步,而加方公開否認康明凱和斯帕弗犯有被中方指控的罪名,稱兩人被拘是對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的報復,該案一度被部分西方媒體、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新聞評論人士指責為「人質外交」。2、康明凱和斯帕弗兩案的審理:兩案皆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進行非公開審理,而法庭審理缺乏透明度也一度被西方媒體所指責。筆者認為其實中方司法機關在法庭審理中完全可以分兩步走:在涉及竊取國家機密的事實與證據部分,作公開的庭審,以消除外界對「人質外交」和缺乏透明度的質疑;在涉及國家機密的內容部分,作非公開的閉門審理,以便切實保護國家機密不被外泄。從理論、實踐和技術上看,法庭是完全能夠做到分兩步審理的,但中方卻沒有這樣去做,喪失了為自己澄清質疑的最好機會,也就無法避免會被國際社會質疑和指責。

2021年3月22日,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康明凱案時,加拿大《環球郵報》駐亞洲記者范德克里普(Nathan VanderKlippe)是因無法旁聽而守候在法院門外的外國記者之一。他接受了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的越洋採訪,加拿大國際廣播電台報導稱:「斯帕弗案的審理只用了兩個多小時,康明凱案從上午九點到下午6點多,也只用了一天。庭審結束後,兩個法院都稱將『依法擇期宣判』,但范德克里普認為,中方是在等待一個政治上最有利的時機來宣布對兩人的判決。」

2021年8月11日,就在孟晚舟引渡案公聽會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遼寧省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麥可·斯帕弗因犯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五萬元,驅逐出境。當然,這個重判可以對加拿大司法機關在處理孟晚舟案上給予一個非常嚴厲的警告,如果孟晚舟案最終得到一個北京不願看到的結果,那麼斯帕弗的上訴以及尚未作出判決的康明凱案或許都會面臨嚴重的後果。但是這樣做給中方自身留下的後果是,國際社會更會認為北京確實是在執行不折不扣的「人質外交」。而且,如果加拿大或美國最終作出終止引渡孟晚舟的決定,那麼北京是否打算將原本判處十一年重刑的斯帕弗,在二審時立即改判為驅逐出境而不用再坐牢,讓西方的媒體去笑話這就是北京所說的「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因此而徹底坐實自己被指控的「人質外交」?

其實康明凱和斯帕弗兩案還並非是最為極端的情形,謝倫伯格販毒案才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一位名叫羅伯特·勞埃德·謝倫伯格(Robert Lloyd Schellenberg)的加拿大公民因涉嫌在中國販毒,2018年11月20日被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走私毒品罪名成立,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5年、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15萬元和驅逐出境。謝倫伯格不服判決提起上訴。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溫哥華被捕後,同年12月29日,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公開開庭審理謝倫伯格販毒案。遼寧省人民檢察院公訴人稱一審判決認定謝倫伯格是從犯、犯罪未遂的從輕處罰判決不當,遼寧省高院當庭裁定該案發回大連市中院重審。2019年1月14日,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重審該案,法庭認定謝倫伯格在販毒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當庭判處謝倫伯格死刑,並處沒收全部財產。謝倫伯格不服再次提起上訴,在孟晚舟引渡案公聽會進行到最後的關鍵時刻,2021年8月10日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駁回謝倫伯格的上訴作出終審判決,維持死刑。

在處理謝倫伯格販毒案中,中方司法機關明顯暴露出多處硬傷,主要的兩點是:1、謝倫伯格從原審被判有期徒刑15年到重審後被改判死刑,落差實在太大。況且,重審中死刑判決是在一日內當庭宣判的,具有初步法律知識的人都懂得,這樣的審判難以服眾,更何況西方法治國家的公眾會怎麼評論謝倫伯格案?2、加方處理孟晚舟,中方出狠招以殺謝倫伯格來予以反擊,讓加方感到「肉痛」。中方主動以謝倫伯格販毒案來對等孟晚舟引渡案,這樣的邏輯是可笑的。謝倫伯格是什麼人?謝倫伯格只是一名毒販,殺謝倫伯格這一招果然狠,但這一招對中方自己來說也是大損招,「吃相」太難看,反而把自己搞得一身騷,而加方卻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性損失。這樣的判決不說在司法上是否能夠站得住腳,在輿論上、道義上都已輸得精光。更蠢的是,2021年8月10日遼寧高院急匆匆作出二審終審判決,駁回謝倫伯格的上訴,維持死刑。這一判決,實際上削弱了北京為解決孟晚舟案靈活地利用各種手段進行騰挪和周旋的餘地。更何況,現在美國已經決定延期起訴釋放孟晚舟,那麼中方對謝倫伯格到底是殺,還是不殺?

北京的第三步臭棋是為孟晚舟背書。孟晚舟是否真的值得北京去硬槓?迄今為止,如果從公開的情況來分析,不論從孟晚舟本人的專業能力看,還是從她對國家和華為作出的歷史貢獻看,或者從她個人在行為上是否確實清白看,在當初司法舉證和法庭辯論還很不明朗的情況下,都很難看出孟晚舟在哪個方面對國家來說值得冒險行事不惜代價為她背書。

回顧針對孟案的整個處理過程,孟晚舟一案對北京來說最大的收益是激發起了中國民間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潮和民族主義激情,但用孟晚舟作為激發愛國熱潮的引信是非常危險並且代價高昂的,不論是孟晚舟在加拿大的豪宅,還是她個人的家庭生活,或者她在溫哥華軟禁期間的各種顯擺,都表達出她的思想和生活狀況與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完全脫節、毫無關係的,她的各種缺乏智慧和成熟度的舉止,在中國也一度引發出強烈的兩極分裂的評價。從孟晚舟個人的言行看,其未來明顯帶有非常不確定的因素。北京對孟晚舟個人作出強力的支撐,風險極大。當然,北京不可能不明智到二缶鐘惑的地步,由此引發出民間猜測孟晚舟本人真實身份的各種傳言,也就完全能夠理解了。

觀察北京在應對孟晚舟引渡案中的一連串硬碰硬、看誰狠的操作便可以看出,經過幾十年的洗腦折騰,中方的決策層在處理國際事務的技巧和方式上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現在的領導幹部幾乎都是在文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看看他們的履歷就可知道,儘管他們這代人中在改革開放後接受正規高等教育、具有真才實學的並不少,但現在執掌實權的官僚中,具有正規學歷、正常思維的卻真的鳳毛麟角。他們的思維和處事方式仍然固化在文革時期形成的意識形態和語境之中,他們選拔的智囊也必然是一脈相承,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思維能力和國際眼光。

儘管從表面上看,北京已經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現在美國司法部與孟晚舟達成了延期起訴的協議,孟晚舟擺脫了引渡的縛束重獲自由,這實際上是美中雙方達成的一個雙方都能接受又不失面子的放人和擺脫引渡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說,美國的屈服是因為不得不顧及加拿大的利益,但這件事造成的後續影響對各方來說卻難以消除:1、對美國和加拿大而言,加方曾經指責北京為挽救孟晚舟而不惜施行「人質外交」,並認為停止引渡孟晚舟會因屈服於「人質外交」而使加拿大人在今後會面臨更大的危險。但現在美方與孟晚舟達成延期起訴協議而釋放孟晚舟,事實表明美、加確實屈服於北京的壓力,這對未來必定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因為此,加拿大媒體在報導美方與孟晚舟達成延遲起訴協議的新聞時,都不約而同地特別說明該協議並不涉及兩名被中方羈押的加拿大人。但誰都明白,背後的談判必定會涉及到這兩名加人。2、對中方而言,從孟晚舟被提起司法引渡聽證,到美方提出讓孟晚舟認罪終止引渡,再到與孟晚舟達成延期起訴協議,這一步步緊逼,儘管北京基本達到了讓美、加讓步、讓孟晚舟體面地擺脫被引渡的命運這種預設的目的,但為了這種表面的勝出中方為此付出的代價並不小,這種勝出是以未來為賭注的,雖然目前在表面上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在很長的時間裡這種不利的影響一定會在處理國際關係事務中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從總體上說,加拿大一如既往地堅持奉行自己一貫的立場,做一個溫和、低調、遵循普世價值和堅守法治原則的國家。在孟晚舟一案中,北京對加拿大採取的強硬態度和其所作所為,在這樣鮮明的對照下,被不少國家認為這是國際社會中一個人口大國對人口小國、宏觀經濟強國對宏觀經濟弱國的霸凌。在康明凱一案審理時,有幾十個國家的駐京外交使節在北京公開站出來聲援加拿大,抗議北京對康明凱的司法審判,世界上一百多位知名學者撰文簽名為康明凱和斯帕弗大聲呼籲,類似的情況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似乎都聞所未聞。憑此可以想像,北京在應對孟晚舟案中的某些舉措,今後會給中方帶來怎樣的長期影響。據Deutsche Welle報導,默克爾前外交顧問、德國駐聯合國前大使克里斯多夫·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他曾經在德國2020年底結束安理會兩年任期時的最後發言中呼籲中國釋放兩名被拘的加拿大人,近日他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採訪時甚至這樣說道:中國在外交上勒索其他國家的行為「相當殘酷」。

當然,這也並非是北京得到的最終結論,事物總是存在著各種變數。在孟晚舟引渡案中,北京的得寸進尺和美、加的步步退讓總讓人覺察到其中的些許蹊蹺。對於中方來說,在孟案中最被各方指責的問題是「人質外交」,如果一旦擺脫「人質外交」的危機,北京在孟晚舟案上無疑會脫離被動的局面,很容易在國際上消除對自己造成的不利影響而成為贏家。回顧歷史,在冷戰時期美、蘇抓獲對方的間諜後再談判交換是常有的事情,現在公眾對孟晚舟以及兩位被拘的加拿大人的真實身份也並不十分確定,背後是否存在交易內幕更難辨別。如果哪天北京一旦能夠舉證證明康明凱和斯帕弗確實在中國竊取機密,那麼輿情或許會出現翻轉。當然這樣的舉證也並非易事,否則北京不會不明智地採用閉門審判的方式來處理康明凱和斯帕弗。因此,接下來北京怎麼去處理兩位被囚的加拿大人,以及如何處理被判死刑的謝倫伯格,將會成為新的看點。

就在本文將要殺青時,最新消息指康明凱和斯帕弗已被中方釋放,已經登上飛回加拿大的航班。由此可以推斷,這部由美、中、加三方演繹的「三國志」,其內幕遠比現在已經披露的消息更加複雜。

到此為止,儘管孟晚舟引渡案在表面上是以美方與孟達成暫不起訴的協議而落下帷幕,但從目前公布的情況看,北京為孟晚舟案在國際上留下如此負面的印象,是難以在短期內消除的。從國家的長遠利益來看,北京在孟晚舟一案中採取的應對措施是存在問題的,也是得不償失的。北京將來怎麼能夠做到避免為此付出代價?而不惜動用國家力量、犧牲國家長期利益為孟晚舟背書,是否真的值得?對於這些問題,北京仍然無法迴避,需要去做認真的思考。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28/165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