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人質外交」讓世界認清中共的本質

作者:
在2021年7月發布的皮尤研究報告中,數據顯示最近幾年裡,調查涉及的17個已開發國家人民對中共持負面看法的比例急劇攀升,平均為69%。其中73%的加拿大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27%。而澳大利亞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達78%。

圖為外長佩恩(Marise Payne)。(燕楠/大紀元

近日,孟晚舟在與美國司法部簽署了協議後得到釋放。在孟晚舟回國的包機起飛不久,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宣布,被中共判刑關押的加拿大商人麥可·斯帕弗和前外交官麥可·康明凱也已在飛回加拿大的途中。

康明凱和斯帕弗2018年12月在中國被捕,距離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不到10天,這普遍被認為是中共為了施壓加拿大釋放孟晚舟而搞的「人質外交」。2021年8月,中共以「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判處斯帕弗11年有期徒刑,康明凱也被以同一罪名秘密審判,但還未宣判。

雖然中共一直堅稱兩位加拿大人的被捕與孟晚舟案沒有任何關聯,同時極力否認「人質外交」的說法,但孟晚舟回國的同時中共立即釋放兩名加拿大公民,而不再提及斯帕弗的11年有期徒刑,這種肆意玩弄法律的做法,坐實了中共在此事上採用的正是「人質外交」手段。

之前,中共一直對美國及加拿大官員使用「人質外交」字眼表示反對。中共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稱:「所有指責中方進行『人質外交』的言論都是無稽之談,是對中方的無端指責」。

西方普遍尊重公民的生命,為了個體生命安全不遺餘力;而中共卻將人看作工具,以抓捕人質進行政治要挾。所以,近年來,中共屢屢祭出「人質外交」的手段,毫無理由地任意拘捕別國公民。

一旦哪個國家讓中共感到不高興了,那個國家的公民就開始遭殃。據加拿大全球事務部發給GlobalNews的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稱,截至2021年9月26日,仍有至少115名加拿大人被關押在中國監獄裡,其中至少有四人在孟晚舟案發生後,被判處死刑。

謝倫伯格案就是其中一例,尤其被認為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謝倫伯格原本在2018年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他認為刑期過長,在2018年11月提起上訴。當案件於12月進行上訴審理的時候,正值孟晚舟案發生。在此背景下,法官不但沒有減刑,反而終審裁決將15年有期徒刑改判為死刑。謝倫伯格的律師說:這是在並無新增證據的情況下做出的增加刑罰的裁定,這一操作是史無前例的。

澳大利亞擱置與中共的引渡條約、通過《反外國干涉法》、抵制華為5G設備,2020年4月,澳大利亞呼籲國際社會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溯源調查,這些導致中共惱羞成怒。中共馬上開始實施對澳大利亞一系列報復措施,包括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大麥、牛肉和煤炭等限制進口。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公開承認這是對澳洲施加的「政治報復行為」。

2020年8月,中共逮捕了澳大利亞藉記者成蕾,理由是「涉嫌從事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成蕾案件被普遍認為是中共的「人質外交」。澳大利亞外長佩恩時隔一年後指出: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在成女士被拘留一年後,她被拘留的原因仍然缺乏透明度。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之前對中共還沒有清醒的認識,但中共毫無理由肆意抓捕兩位加拿大公民,又堅持抵賴否認「人質外交」,這些行為使他對中共的認識有所改變。

所以,對中共而言,如果將此種在國內頻頻使用的流氓手段用之於國際社會,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中共將會失去更多的國際聲譽,使其本來就低下的好感率再創新低。

在2021年7月發布的皮尤研究報告中,數據顯示最近幾年裡,調查涉及的17個已開發國家人民對中共持負面看法的比例急劇攀升,平均為69%。其中73%的加拿大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27%。而澳大利亞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達78%。

中共在世界上的自作孽導致以上結果,中共嘴上叫囂的「戰狼外交」和對外國公民實施的「人質外交」,都是其中的原因。國際社會逐漸認清,中共本質上是一個不講規則、罔顧道義、沒有底線的流氓政府。

中共在孟晚舟案件上對加拿大人的所作所為,包括任意抓捕、非法羈押和秘密審判,都說明中共這種「人質外交」正越來越變得明目張胆和肆無忌憚。

因此,很多國家開始發布警告,要求其公民在商務活動或旅遊等前往中國時,要考慮到潛在的風險。這導致了許多人對到中國出差或旅遊的願望降低,這一點對於即將舉辦2022年冬奧會的中共有著非常負面的影響。

中共屢屢將自己吹噓成「強國」,實質上是在技術上採用了欺騙、偷竊等不正當手段得到的發展;而在社會道德上,中共卻背棄普世價值,宣言鬥爭哲學,使得社會道德淪喪、民怨深重。

中共在國內欺負老百姓的善良,肆意欺騙撒謊;在國際上,中共欺負西方價值觀中對人的尊重,綁架人質行勒索之事。但天理昭昭,中共必將為其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02/165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