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近平二十大前後的幾件頭疼事

為了明年的順利連任,現在正是展示領導人成果的時候,畢竟現在的共產黨也是以"成果"為導向的。如果設計的政策與結果不同,自然會使其頭疼。至於習近平,比較其幾個前任,更是個願意把所有決策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物。這樣,一旦某些領域有問題,責任自然也就要統統歸咎到他的頭上了。

現已拍板的在下個月8-11日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準備工作表明,面對著目前各方面的不順,習不可能在經濟外交等方面太拔高吹捧自己。但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他在明年打破鄧小平以後的"十年"執政的遊戲規則,從而的順利連任,必須創造一種氛圍。首先在人事方面,各省的黨委書記做了更新。僅在10月19日一天,雲南、黑龍江、江蘇、江西、湖南、西藏、廣西等7省區換書記,遼寧、山西省委副書記職位亦有調整。其次,正在全力準備發表中共中央的第三個決議,即《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個月政治局聽取了該決議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修改後將決議稿提請11月份召開的六中全會審議。

第三份"歷史決議"

此一決議非同小可。迄今為止,中共在歷史上一共通過兩個歷史決議,分別是1945年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兩個歷史決議都是在中共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上做出的總結,分別確立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核心地位,成為進入毛澤東時代和進入鄧小平時代的標誌。而建黨以來第三份、估計很快會通過的"歷史決議"就意味著習近平完全確立了他在黨內絕對領導地位。而且,此決議草案在這個月被政治局討論並基本通過,意味著這裡象徵著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因為2021年是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習近平本人的即將到來的連任恰好是在第一個百年結束、第二個百年開始之際。

強調這一點對他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習近平2012年任中國一把手以來,保證共產黨不像蘇聯共產黨那樣變色,而且要更紅,也就是說,黨對各個領域的掌控比以往更全面更精密。全國聽黨的話,全黨聽習近平的話,已成政治生活的一切。

但即便2022年習近平的連任順利,習的做法實際上還是為共產黨領袖今後在"有序接替"問題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儘管習近平自己在最近還說,"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而他的連任,一方面是為今後黨領袖的接班定下一個新的規矩:即以後再也沒有頂多十年在位之說。而另一方面,黨的第一領導到底如何接替的問題,其實遠非得到解決。本來在胡錦濤時期被認為可能會培養成下下一代接班人的候選人之一胡春華至今還沒有進入政治局,而另一個候選人孫政才則在2017年便被徹底掃離了政治舞台。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提及接班人之事。

作為連任的另一個準備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新的行動理論-共同富裕方案是他的新設計。習在最近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說,"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這是習對鄧小平路線(先讓一部人富起來)的修改。按照9月28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中國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所以鄧小平的使命已完成,而下面應該是習近平賦予的使命了:但問題是如何操作,並無具體化。習近平說,"一些已開發國家工業化搞了幾百年,但由於社會制度原因,到現在共同富裕問題仍未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真不知道,習近平在說這個話的時候,是否把歐洲國家也放進去。或者說,中共官方如果誠實的話,那自己也應該承認,其貧富懸殊不比"一些已開發國家"更好一些。

共同富裕目標下的"伏筆"

而上面習的講話中,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時間點定在2032年,很值得回味。因為預計到2027年,即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結束,中國都無法完全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因此又有了第四個任期的"需求"。這意味著必須保證他至少從2022年起兩次的連任,事業才能實現。

最近一整套經濟金融領域的動作(反壟斷、處理恆大事件等),已經讓人看出"共同富裕"政策的雛形。而這些政策將進一步強化控制企業和社會的管理,這不禁使那些富有成就的民企老闆心寒顫抖。

在外交方面,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政府在西方國家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其最大表現,體現在西方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的寬鬆地向中國技術轉移,尤其是那些敏感技術。換言之,今後跟西方政界的關係將會越來越差,以至於以往那種政治信任似乎今後幾年也很難再度扳回。當然,習近平自己也知道,中國還是一個大市場。中國的製造工業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所以中國必須不斷地放出些誘餌,即慢慢地向外開放一些領域。但即便這些誘餌,也許能換到一些西方實業界繼續留在中國,並在自己的西方政府那裡去為中國遊說的可能。但這也無法換回習想要的關鍵的東西:高精尖的技術。因為即便西方實業資本也明白,如果我的技術給你了,明天靠什麼吃飯?換言之,西方政府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從而收緊對中國的技術轉移,而西方資本和實業界則是從今後的競爭著想,也不想把自己的最拿手的一招奉獻給中國。

而正是這樣,問題就來了:儘管中國自我研發能力自然令人讚賞,但一旦中國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通過順利地獲取西方高精尖技術,要達到工業和經濟升級的目的,至少也許不能在習近平接下來的一二個任期內實現,即2022-2032年。而如果是這樣,中國的經濟單靠自己的力量大幅度升級的機率很小,而在這個基礎上的共同富裕,只能通過提高稅收等手段來實現。而這對本來稅率已經很高的中國百姓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而對富人階層來說更可能是一種剝奪或者是"被共享"。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26/166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