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陳思敏:中共樓市調控鬆動 房企債不如地方債驚人

作者:
對於10月以來全國各地樓市調控的鬆動,雖然有報導稱,在「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更多是調節。鬆動就是鬆動,美曰調節是自欺欺人。相比5年前那時候的嚴厲調控政策,這次顯然是一個大轉彎,甚至有房地產分析師直言,為了活絡樓市給房企與財政回血,基本就是解除供需兩端的調控限制了。

哈爾濱出台「十六條」,全國已經有多個地方政府解除樓市限購政策

今年進入第四季度後,中國20多省疫情驟然升級,中共地方政府動不動封城、強制集中隔離的防疫措施,眾多民生與經濟活動被按下了暫停鍵,惟房地產限購政策紛紛放寬解除。

早在10月初,隨著哈爾濱出台「十六條」,全國已經有多個地方政府解除樓市限購政策。據最新報導,11月10日,為應對瀋陽市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瀋陽市房產局召集各大房企,線下通知從明日起,解除限購限售等一系列房地產限制性政策。另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瀋陽多位房產仲介處獲悉,「該消息屬實,公司口頭通知了上述政策,從明日(11月11日)開始執行,但不會出台紅頭文件。」

10月20日,2021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表示,「房地產合理資金需求正在得到滿足」。上面的口風鬆動了,下面就迎合上意。報導稱,多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銀保監局對當地銀行也進行了口頭的指導,各地對房地產貸款額度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鬆動。

最新數據也能證實,11月10日,據中共人行公布,10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7.7萬億元,當月增加3481億元,環比9月多增1013億元。也就是今年前三季度房地產貸款持續收緊,四季度開始在劉鶴鬆口後鬆綁,10月份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投放明顯提速。

看來中國房地產市場有硬著陸的風險,除了中共高層如劉鶴對房地產市場融資的突然鬆口,就是官方開始輿論造勢了,而且是出口轉內銷,11月9日,人行旗下的《金融時報》發布了一個消息稱,「高盛表示正在買入中國房企債券」。

今年以來,中國房企爆雷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全行業現象,即「綠檔」房企都自爆債務違約,原因是大規模債務壓頂,又逢償債高峰。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中國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將達1.28億元,歷史性突破萬億元關口,房企償債壓力持續攀升。將成為2019-2023年之間的償債高峰。從當前的發債情況看,2022年償債規模預計仍將維持在9000億元左右的高位區間。

事實上,中共地方政府債券才是中國債市第一大品種。如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報告:截至10月20日,地方政府債券餘額達到28.87萬億元,城投債餘額12.55萬億元。兩者合計,以地方政府債券形式的顯性債務共41.42萬億元。對外界而言,這還是有可能美化過的數據。

就以地方政府債券餘額來說,中共當局是在2015年開啟地方債置換,也就是從0飆升至28.7萬億,僅經過7年時間。今年底預計到30萬億。地方債務餘額迅速上升同時,迎來到期高峰,從2021年至2026年至少償還22萬億元。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連帶地方政府債務大山將會扛不住。

對於10月以來全國各地樓市調控的鬆動,雖然有報導稱,在「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更多是調節。鬆動就是鬆動,美曰調節是自欺欺人。相比5年前那時候的嚴厲調控政策,這次顯然是一個大轉彎,甚至有房地產分析師直言,為了活絡樓市給房企與財政回血,基本就是解除供需兩端的調控限制了。

眾所周知,中共追求經濟成長數字,將房地產當作是拉動GDP的立竿見影的工具。每當中共透過放寬樓市相關限制刺激房地產相關產業投資增長,也就是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之時。房企大規模負債,地方政府更大規模負債,「房住不炒」還是不敵「賣房為先」,也讓虛假繁榮體現的淋漓盡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2/1670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