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轟-20再掀熱議 專家:可能會胎死腹中

在中國空軍節的宣傳片中,有一款神秘飛機模型引起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推測它就是傳聞已久的轟-20隱形轟炸機。分析人士表示,轟-20至今仍未正式亮相,甚至連官方釋出的外觀照都沒有,顯示轟-20在研製過程可能遇了不少困難待克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72周年之際,空軍官方微博帳號「空軍在線」發布了「天空之上」的宣傳片,片中出現了殲20、運-20等「20家族」,還包括殲-10C、殲-11、殲-16、蘇-30戰鬥機、轟-6K轟炸機、空警-2000預警機、無偵-7高空偵察機,以及紅旗-9等武器裝備。

據中國媒體報導,無偵-7偵察機起飛、運-20發射紅外干擾彈的視頻似是首次公開。但最令網友關注的是影片中出現了一款無尾翼、充滿隱身外型氣動布局的飛機模型,有相當一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官方對於轟-20隱形轟炸機外型的暗示,紛紛討論,轟-20真的要來了嗎?

台灣軍事專家吳明傑。(吳明傑提供)

台灣軍事專家吳明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雖然據中國媒體形容,該架模型飛機沒有尾翼或垂直安定面,主翼似乎集成在機身後部,使飛機採用混合翼身設計,此種飛翼設計的氣動布局或許可以滿足外界對於轟-20造型的想像,但如果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該架模型飛機並沒有進氣孔,也沒有透明座艙罩,非常有可能是無人機,而非真正的轟-20外觀,因此不代表轟-20即將要曝光。

環球時報》引述專家說法,指飛機模型可能是為了配合宣傳片製作的,從外形上看似乎並不是空軍某種型號戰機的模型,沒必要過度解讀。

事實上,直到現在,中共官方還沒有公開轟-20真正的造型。分析人士說,比較具可信度的是《南華早報》曾經引述中國《現代兵器》刊物的內容,指轟-20除了外型跟美軍的B-2隱形轟炸機類似外,發動機應會採用俄制的D30-KP2發動機,或是中國國產的渦扇-18(WS-18)發動機,一共會有4具,載彈量可達45噸。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從美軍隱形轟炸機的設計過程來看,轟-20想要同時滿足匿蹤性佳、速度快、航程遠、載彈量又要大等全部優點,現實上的可能性並不高。

吳明傑舉美軍隱形轟炸機為例,B-2A隱形轟炸機強調匿蹤,因此在速度上只能維持次音速,它經過實戰經驗,載彈能力最多達23噸,以匿蹤轟炸機來講,性能算是非常優越。另一款美軍B-1B超音速轟炸機,重視的是速度和載重能力,因此匿蹤功能就有部分必須被犧牲。所以轟-20如果想要強調匿蹤,但使用的又是俄制或中國國產發動機,不太可能達到45噸的載重量。

軍事專家的說法跟美國五角大樓在2020年發布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相符,該報告推測轟-20的航程可能達到8500公里,有效載荷10噸,遠低於外界傳聞的45噸,且該報告當時預估,中國還要10年才能真的研發完成。

遲未現身可能面臨技術問題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所長沈明室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如果轟-20是依據美軍B-2隱形轟炸機的規格和形式打造,那麼美國在1990年代初期的波灣戰爭中就已把B-2當作主力機種,但中共的轟-20現在才準備要發展出來,顯示仍落後美軍許多。而且,過去殲-10戰機發展出來的時候,中共官媒都會釋放一系列實際測試飛行與展現其重要性能的影片,但關於轟-20的官方資訊一直付之闕如。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所長沈明室。(沈明室提供)

沈明室說:「也就是說,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美國就已經在成熟使用B-2隱形轟炸機了,結果在21世紀的第20年之後,中共的轟-20才準備要發展出來,而且看起來都還在測試當中,並未完全公開,現在還在『猶抱琵琶半遮面』,表示這類型的轟炸機,它其實還有很多的不足。」

「首要不足之處就是發動機的問題」,沈明室說。他表示,中國向俄羅斯購買發動機,但不論是殲20或者是將來的殲-31等機種,中國對於發動機的需求數量很多,但俄羅斯不願意賣給中國太多,所以中國只好自己仿製。但中國在發動機的技術、材料以及鍛造工藝方面的水準又不到位,使其國產發動機的性能受限,跟歐美國家有一段落差。

台灣軍事專家吳明傑也說,如果將中國的轟-20跟美國最新的隱形長程轟炸機B-21相較,B-21從傳出開始打造到至今,美軍已陸續對外公布B-21的外型照片,甚至連測試跟部署基地都已曝光。此外,美軍原本只規劃兩架原型機,今年證實要增加到5架,機隊數量也從100架增加到145架。

吳明傑說,這意味著B-21的性能基本上符合美國空軍進行空射核武或滲透打擊的作戰需求,美軍才會大膽地增加原型機數量和未來機隊的整體規模。相較美軍B-21的進程不斷往前推進,轟-20到現在還在搞噱頭,仍用布幕蓋著或是模型呈現,凸顯轟-20在研製的過程可能遇到非常多的難關,才會讓它「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吳明傑說,在轟-20正式面世之前,殲20必須先有能力真正完成量產。他表示,殲20先前早有傳聞要將發動機換成中國國產的渦扇-15,講了數年也沒有看到成果。對於載重能力跟航程需求更大的轟-20而言,想要換裝成國產發動機渦扇-15或更先進的渦扇-18的目標,可能會更為遙遠。

轟-20能夠量產與否充滿變數

分析人士說,根據日本防衛白皮書的統計,殲20的數量經過十年來的發展,至今仍一直維持在20餘架,沒有跟上傳聞每年要量產50架到100架的數量,代表殲20的性能還不夠成熟,也代表殲20可能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跟問題,才會遲遲沒有辦法量產。

吳明傑說:「解放軍殲20都還沒有辦法完全量產情況之下,要去談轟-20,我覺得那是更是遙不可及的目標。第二個層次是說,轟-20會不會真的順利從亮相到曝光,到真的具備作戰需求能力,然後到量產,我覺得這中間還有非常多的變數。」

中國之所以要發展轟-20,主要是因為在海陸空的「核武鐵三角」里,解放軍已有射程號稱12,000公里以上的陸基型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可以攜帶核彈頭對美國西岸進行核武攻擊。

在海軍的部分,中國新型094核潛艦武裝12枚射程7000公里的巨浪-2彈道飛彈,如果潛艦潛伏在第二島鏈到第三島鏈之間,將可襲擊到美國西岸。但有消息指,094潛艦可發射號稱射程12,000公里的巨浪-3,這將代表解放軍海軍可以從渤海或南海就對美國本土發射潛射洲際彈道飛彈襲擊。

分析人士說,在解放軍的「核武鐵三角」里,最弱的一環就是空軍。雖然轟-6K可以搭載空射核武,但轟-6K的航程最多2,500公里,連關島都沒有辦法直達,必須透過掛載長劍-20、射程約莫1000公里以上的巡弋飛彈,才能彌補轟-6K航程不足的問題。因此,中國發展轟-20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空中長程載具,對美國本土進行打擊。

高超音速武器和轟-20的選擇

吳明傑表示,但當今日解放軍已經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有所斬獲,那麼轟-20也就失去了它的發展價值跟意義,因為高超音速武器的成本更為低廉,而且能從太空對美國本土發動攻擊,對美國來說防禦上也更加困難。因此,對解放軍而言,高超音速武器反而是一個不對稱作戰的利器。反觀,轟-20可能砸了大錢還不能確定能否突破技術以及滿足作戰需求。如果解放軍選擇以高超音速武器作為它未來發展重點,那麼轟-20是否還會繼續研發、量產,都是個問號。

吳明傑說:「整體上來講,現在轟-20,我覺得不管是內、外在的環境,可能解放軍自己內部都有必須要做優先選擇的不同考量,不管是成本、技術,或者是所謂的作戰需求來說,都有可能讓轟-20胎死腹中。」

轟-20的定位在於匿蹤長程轟炸機,將空中核武打擊能力擴充直達美國本土。而匿蹤的目的就是要進行滲透打擊、夜間轟炸或者突襲。

新加坡詹氏防衛雜誌編輯黃加榮。(黃加榮提供)

新加坡《詹氏防衛》雜誌編輯黃加榮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如果轟-20研製成功,它將會對第二島鏈的美軍資產,如日本和關島的關鍵設施增加威脅,並進一步限制美軍在該地區的調配餘地。例如,匿蹤設計的轟-20在理論上可以不被陸基、海基和機載預警系統以及戰鬥機巡邏隊發現的情況下通過,當它發射飛彈時,防禦者幾乎沒有時間採取對策或逃跑,不像洲際彈道飛彈在發射時可被探測到、可被天基監視系統跟蹤,並且可能被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摧毀。

無人機發展或更迫切

黃加榮說,雖然轟-20能夠將空中力量投射到更遠的距離並提高生存能力,但它絕不是一種「改變遊戲規則」的武器裝備,因為匿蹤長程轟炸機的特性和功能早已廣為人知也早被使用。相形之下,中國最近利用無人機進行大型軍事演習,將無人機獲得的信息傳送給指揮所,以支持空降戰鬥機群進行突防和突擊行動,演練遠距離和大規模端對端作戰的能力。對中國國防戰略而言,無人機的發展可能比轟-20更為迫切。

黃加榮說:「我認為,對中國軍隊來說,更緊迫的是進一步數位化和整合其各種服務,以進行大規模的綜合作戰,從而可以在其龐大的部隊中無縫地收集、感知和傳播信息和情報。」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所長沈明室說,雖然轟-20的作戰性能沒有辦法跟同等級的美軍轟炸機相比,但在東南亞、東北亞或台海,沒有其他國家擁有這種匿蹤長程戰略轟炸機,因此對於區域安全還是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軍事威脅。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8/167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