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楊宏基:無硝煙的戰爭:只要吃飯砸鍋 定叫你有去無回

作者:
到底是中國需要台灣?還是台灣依賴中國?政治語言上各自有各自的擁護群眾。但從中國兩次對台灣農產品「下手」的經驗來看,的確僅依靠單一市場的風險頗高;而如何分散市場?似乎要做的比說出口的要再多一些。對於那些認為認為台商回流、壯大台灣的人。筆者想問的是,那些台商真會「回流」嗎?中國大陸會讓他們把錢拿回台灣嗎?不會要他們「淨身出戶」嗎?

11月22日,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台灣遠東集團違反環保、稅務等法規遭到罰款3.85億台幣。圖為台灣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圖:新頭殼資料照片

11月22日,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台灣遠東集團在中國上海、江蘇、江西、湖北、四川等5處投資的化纖紡織、水泥事業遭到以違反環保、土地利用、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生產、消防、稅務等法規遭到罰款共8862萬人民幣(約3.85億台幣)。隔天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例行記者會毫不避諱的說,台獨頑固分子謀獨言行惡劣,一定要對他們及其關聯企業和金主依法懲戒,不允許支持台獨、破壞兩岸關係的人在中國賺錢,干「吃飯砸鍋」的事。

再往前推,11月11日光棍節,大陸電商「天貓」創下5403億元人民幣成績,中國共產黨19大「六中全會」閉幕。而另一個震撼的消息是,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公告,蔣尚義、梁孟松、楊光磊等3位台籍董事,即日起退出董事會,2020年12月才「鳳還巢」、獲聘為副董事長的蔣尚義,不滿一年的時間正式從中芯離職。

兩件事看起來沒有關聯,但事實上反應出來的是,中國冒著寧可經濟停滯的風險,也不再在乎過往遷就、依賴的台商。未來台商或台灣敏感科技產業員工要到大陸工作,恐怕要面臨更兇險的環境挑戰。

今年75歲的蔣尚義,曾經是「台積電」的共同營運長,退休後「轉進」中芯2進2出。這次的「被離職」,檯面上傳聞與他當初計劃在中芯推動發展後段封裝技術小晶片(Chiplet)未獲支持有關,而他自己則說:「我已經75歲,除了平靜的退休生活外,目前並沒有任何具體的規畫」,傳言他是想回美國看10個月大的外孫,但有媒體訪問到這一段耐人尋味的談話:「晶圓代工產業目前受到一些『政治干預』,但本質上,它的重要性並沒有改變!」

「政治干預」?指的是什麼?全球半導體供需緊張,嚴重衝擊汽車等產業的生產,晶片荒可能持續至2023年。韓國為了這場戰役,不惜「因人設事」,讓三星少主李在鎔獲得假釋出獄,重掌大局;為什麼中國在這個關鍵時刻,把過去極為倚重的台灣幹部「下架」?過去為了縮短學習曲線,積極拉攏、高薪挖角科技產業人才,為什麼一句話就「放手」let it go?說穿了關鍵就在「政治干預」!

中芯國際3名台籍董事11月11日同時「被辭職」。圖:翻攝中芯國際網站

從中芯的例子來看,川普時期開始的美中貿易戰與懲罰香港國安法》取消對港貿易特別待遇,「蛇打七寸」擊中要害,部分先進位程的設備被「卡關」無法進到中國。這是美國對中國的「政治干預」;而中國內部面臨這樣的困境時,一是檢討從台灣挖來的這些幹部能不能幫助突破?其次,開始關心這些被「標籤台干」、或其他外籍人士的「忠誠度」問題,早前在學術界已經出現過一波「清洗」,現在不過移到實務界而已,這是中國內部的「政治干預」。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圖:翻攝自騰訊網

回到遠東集團被罰的問題上,當天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試圖「打圓場」,表示現在中國環保標準趨嚴,遠東集團是否有做到,還要了解實際狀況,「這個案例是個案」;但到底是違反環保、土地利用、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生產、消防、稅務等法規被重罰?還是「吃飯砸鍋」犯大忌?其實明眼人都懂。就是關係好的時候,很多事睜隻眼閉隻眼;關係差了,那就照章辦事,甚至雞蛋里挑骨頭。這絕不會是個案,網路上更流傳中國下一階段制裁的12家「台獨金主」企業名單。

美國財經資訊新聞《彭博社》專欄評論家高燦鳴(Tim Culpan)在「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中評論遠東集團遭重罰事件,指「將最後一批能跨越兩岸鴻溝者也嚇跑」、「關閉一座通向台灣的重要橋樑」、「中國吸收大批台灣科技人才將受阻」;國內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分析,此事件將加速台商回台投資,台灣也會因為台商回流投資而壯大。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如果「是」,我們似乎完全沒有必要為中國大陸擔心;但如果「不是」,我們是不是更該關心這個事件所帶來的副作用和後座力?

2021年3月台灣單月出口破兆,卻被揭露對大陸出口占比44.3%。圖:翻攝蔡英文 Tsai Ing-wen臉書

南韓媒體《朝鮮日報》報導,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台灣年經濟成長率達2.54%,關鍵在台灣「脫離中國」。但事實上,根據財政部進出口統計,2020年1月至11月台灣出口大陸(含香港),占總出口額43.8%,為近20年最高,貿易順差近800億美元,若換算成新台幣則是超過2兆元。對於這項數據,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說:「沒有大陸帶動,台灣2020年經濟難以維持正增長」,陸委會則反駁這是「大陸需要及依賴自台灣進口」。之後,今年3月出口總值358.9億美元,年增率27.1%,換算為新台幣達1兆135億元,是首次單月出口破兆元,今年前3月出口達979.4億美元,年增率24.6%,也是歷史單季新高紀錄。亮麗數字卻引發藍綠陣營「各自表述」,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指3月我對大陸出口占比44.3%,是台灣對外第一大市場,比去(2020)年更成長35.5%,對東協出口年增雖有24%,但占比僅16%,批評蔡英文執政5年,「雞蛋還是放同一個籃子」;民進黨發言人簡舒培則反批國民黨是「酸葡萄心理」,指美中貿易戰下,造成中國對台灣擴大採購「拉貨」,所以台灣對中國出口的增加,反而是證明中國需要台灣,而不是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加深。到底是中國需要台灣?還是台灣依賴中國?政治語言上各自有各自的擁護群眾。但從中國兩次對台灣農產品「下手」的經驗來看,的確僅依靠單一市場的風險頗高;而如何分散市場?似乎要做的比說出口的要再多一些。

對於那些認為認為台商回流、壯大台灣的人。筆者想問的是,那些台商真會「回流」嗎?中國大陸會讓他們把錢拿回台灣嗎?不會要他們「淨身出戶」嗎?台灣能接受他們可能觸及的環保污染問題嗎?台灣老闆們願意給那些高科技人才相對應的報酬嗎?回到台灣不會產生「排擠」效應嗎?或許在幸災樂禍或歌功頌德之外,該思考的是:台灣是不是準備好應對這一場無煙硝戰爭的開打。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新頭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30/1677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