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大清朝廷寧死不肯融入世界到底怕什麼

作者:

(一)

1776年是大清朝達到巔峰的時期。

這一年,歷經5年血戰後大清部隊取得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亂的勝利,維護了大清西南邊疆的穩定。大清為此共投入兵力60萬,帑幣7000萬,也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位列第二,使得當地土司制度瓦解,一舉奠定朝廷在西南的穩固地位。

這一年,乾隆命令對明朝的賢臣、忠將進行表彰,認為他們志節凜然,義烈可嘉,為國捐軀,成仁取義,不可湮沒於世。這些忠義之人包括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敢於犯顏直諫的文臣,也包括史可法、劉宗周、黃道周等守城殉國的武將。

乾隆這一手段,明顯高出鳥盡弓藏、詆毀前朝的君主一籌,對前朝功臣名士撫恤,無非是為籠絡明朝遺民的人心。

這一年,乾隆開始進行一場大規模的、一直持續到他去世的文化戰略:就是對前朝遺留下來的書籍進行整理,有利於大清治理天下的內容,命人整理成冊,以廣流傳;對那些於本朝不利的詆毀、妄議之書一律予以查抄、銷毀;對那些名氣較大的作品一律予以重新編撰、謄抄,其實就是篡改。所以在研究歷史時,乾隆的《四庫全書》等只能做為參考,不能當成信史。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先亡其文字。

終大清近300年歷史,先後進行大大小小數十次文字獄運動。整個清朝,書生提筆寫字時,先要注意不要犯忌諱;為了躲過查抄,還曾經故意使用大清官員不認識的少數民族地方文字,貌似天書,實是隱蔽手段。

這種方式廣為流傳。

這一年,大國歷史上有名的貪官和珅26歲,他此前就任御前侍衛、管庫大臣,身兼中辦主任、財政部長兩大要職。因為履職精明,深得乾隆賞識。

1776年是和珅飛黃騰達的一年。乾隆正月提拔他任戶部右侍郎,三月任軍機大臣,四月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任鑲黃旗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一品朝冠;十二月,任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以後直到倒台的23年裡,和珅在乾隆提攜下,權傾朝野。有資料介紹說,查抄和珅財產所得,相當於當時朝廷15年的收入之和。

(二)

1776年,和珅開始飛黃騰達的那一年,在歐洲,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赫爾巴特出生;蘇格蘭哲學家、經濟學家休謨去世。

1776年是美國誕生的年份。在太平洋彼岸的北美,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美國正式宣布獨立,每年的7月4日是美國獨立紀念日。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這一年,托馬斯·潘恩的《常識》,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相繼問世。這兩本書,前者促動了《獨立宣言》的發表,後者標誌著富國裕民的古典經濟學體系創立。

這樣從理論制度到經濟體系上,架構了一個基本的美國輪廓。基本上可以用下面這段話來描述,就是:

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在做頂層設計的時候,擔心選民會選出一個壞蛋,於是設立了限制總統權力的兩院。擔心兩院的議員會被收買,於是設立了大法官來用法律制約。擔心大法官也靠不住,於是不僅把「鹽論柿油」賦予了媒體,而且禁止官方辦報。擔心即便如此也無濟於事,於是,人民便有了持槍權。

算來美國成立二百多年了。也正是在這種頂層設計下,美國從無到有、成為世界至今不可撼動的第一強國。

(三)

1776年的美國還不在大清的視野中。大清是後來在和歐美的交集中滅亡的。

聲勢浩大的太平軍總共造成人口損失過億,但並沒能撼動大清的根基。反倒是兩次鴉片戰爭之後,大清進退失據,無法阻擋西化的浪潮。

早在乾隆後期的1793年,英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馬戛爾尼率領使團,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抵達中國,欲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最終無功而返。

在乾隆當時使用的地圖上,對歐洲大陸只有一個模糊的描畫,主要依據的是元明兩朝遺留下的舊地圖,由歐洲傳教士加以有限的補充。所以乾隆能看到的英國不過是一個稍大一點的海島。他覺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些蕞爾小邦不過是來朝貢天朝,討點封賞,打打秋風之類的。

顯然乾隆誤判了形勢,不了解英國已經取代荷蘭,成為過去一兩百年大航海時代最大贏家,擁有的殖民地正向日不落帝國邁進,剛剛獨立的美國不過是英國下的一個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大魚說小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02/167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