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廠離職潮:二胎寶媽沒躲過裁員,應屆生成炮灰

破除內卷需要技術創新,現在網際網路的科技創新越來越轉型成高科技的研發,真正的TO用戶,而不是TOVC。用馬雲的話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

「如果一直不賺錢,成本這麼高,怎麼攤呢?給高層,高層也不願意,利潤一下變負數了,投資人股東也不願意。」一位業內人士評價。

所以,兩年前,京東物流開始想辦法自己賺錢,既服務於京東電商平台本身,又服務於商家。

另一家大廠高P人員秋田介紹,自己在集團待了8年,一開始做網際網路內容,但做了4年後發現,網際網路在顛覆傳統文娛方面並沒有做出成績。當時他本來想離職,但另一條業務線的朋友邀請他加入,就這樣他又待了4年,直到最近集團再次出現業務調整,他成了裁員名單上的人。

HR要求秋田主動離職,他不同意,在上半年考核沒有瑕疵的情況下,他要求自己被開除,這樣能拿到N+1的賠償金。但HR也不同意他的申請,就這樣,領導安排下工作來,他就磨洋工,原本一天能幹完的活兒他一周還沒交差,最終,HR將其開除,他拿到了補償。

現在秋田正在家裡休假。「還沒有打算急著找工作,想先休息兩三個月,過了年再說。反正有賠償金,能撐一段日子。」在秋田看來,以前大廠可能還有為了戰略意義而存在的部門,尤其是一些為了提高市值而存在的虧損部門,從今年開始沒什麼存在的必要了。

像秋田這種看起來主動離職,但實際是被動離職的案例在大廠屢見不鮮。

一位字節企業文化部門的員工表示,OKR是硬性標準,雙月考核一次。一個項目如果雙月之內沒有做出成績很可能就直接被斃掉。

「HR是在我試用期最後一個月找我,要求我主動離職,我不同意。最後跟HR來回吵了三四次,才把補償金要回來的。當時我們一批人都被約談了,但很多都沒有拿到賠償,後來她們還來找我,問是怎麼拿到賠償的。」

那些從大廠離職的人都去了哪裡?

從大廠離職的人都去哪了呢?有些人繼續跳往其他大廠。畢竟,大廠同等職位下的薪資待遇,創業公司很難給得起,而他們又如此熟悉大廠的生存規則。

一位大廠T5的員工劉流向剁椒TMT透露,他從美團來到目前的大廠待了兩年。今年公司有了直播業務,他通過內部活水,轉到了直播組,但由於直播業務並沒有非常賺錢,公司再度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他面臨一到新部門就被邊緣化的命運。

「我所在的部門從T6到T7晉升的人有100多個,但是T6的名額只有一個。我打算離開了,正在刷字節的算法面試題。」劉流說。

也有人選擇自願降薪45%,從網際網路回到國企。一位東大碩士畢業的華仔在網際網路工作兩年後,上個月剛剛離職。2020年華仔的寶寶出生,但經常加班到晚上22點以後的他基本很難見到寶寶,加上對內卷的排斥,他選擇回到了本專業的國企。

離職前,華仔也反覆拷問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網際網路,適不適合這個業務?換個平台或者業務會不會還是殊途同歸?在思考的期間,華仔也收到了很多網際網路大廠的offer,薪資提升幅度一度讓他心動,但考慮再三,他最終還是沒有回頭。

今年這波離職潮還可能會誕生很多創業者。一位大廠的中層管理人員彼得最近離職創業。在他看來,大廠如今的裁員和組織架構調整篩掉的都是業務能力不夠的員工,真正核心的員工不會受影響。「有些項目原本也不用配置那麼多人,藉此機會精簡機構也是大廠的慣常做法。」

彼得所說的機會也就是現在的網際網路冬天。網際網路公司賺錢各有各的絕招,比如騰訊有遊戲,百度有搜索,快手有電商,B站有遊戲,但大家都有一塊共同的蛋糕——廣告。

今年Q3財報發布後,BAT三巨頭廣告增速紛紛降至個位數。阿里客戶管理收入(主要為廣告費和佣金)增速僅為3%;騰訊廣告收入同比增長5%;百度搜索+資訊流增速下滑6%。

在內容排播和娛樂監管趨嚴的影響下,愛奇藝、搜狐、鬥魚等多家公司廣告收入為負成長。甚至字節這樣的高增長公司廣告也面臨增長停滯。隨著宏觀經濟的各種周期因素以及不確定性,社會零售消費疲軟,廣告主收縮預算也成為共識。

此外,今年反壟斷的出現讓網際網路巨頭無法再通過高投入的方式實現高增長。

有業內人士評價,在反壟斷大背景下,巨頭也不怎麼敢賺太多錢了,即便有高額淨利潤的業務,也可能在財務報表上隱晦處理,因為利潤率過高,就意味著有可能存在壟斷定價,或者行業缺乏競爭。

當然,冬天也孕育著機會。

網際網路行業的本質是對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匹配優化,當經濟處於下行周期時,生產和消費的量一定,優化的餘地自然就沒那麼大空間。但整個行業還是以新的形式會繼續存在下去。

破除內卷需要技術創新,現在網際網路的科技創新越來越轉型成高科技的研發,真正的TO用戶,而不是TOVC。用馬雲的話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娛樂資本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05/167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