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大清王朝最後的「繁榮十年」

甲午海戰之後,清朝又進入一輪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特別是1901年,慈禧頒布新政之後,相當於變相承認了戊戌變法,直接帶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這個周期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也就是所謂大清的「繁榮十年」。

在這個時期,除了修園子,大清國確實做了很多事情,軍備上最為典型。由於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海戰慘敗,首支近代海軍艦隊便不復存在,於是1896年便開始了重建海軍之路。總理衙門向德國訂購的3艘穹甲巡洋艦中的最後一艘「海琛」號軍艦北上駛抵大沽,另外兩艘「海容」、「海籌」已分別先期駛抵大沽。

1897年夏,在英國訂購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到達大沽,按期到達的還有德國實碩廠製造的「海龍」、「海青」、「海華」、「海犀」號魚雷艇。5艘巡洋艦、4艘魚雷艇,使海軍的實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屬於二等巡洋艦,是大噸位軍艦。

除此之外,大清還大肆編練陸軍新軍,新軍的編練從1895年開始,到1904年,新軍的規模就已經達到18萬餘人。清政府深信,有個現代軍備後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

此時的大清,不僅經濟騰飛,而且武備強大,看起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由於擴充,武器裝備又大部分採購自國外,支出浩大。加上戰爭中又不斷戰敗賠款,白銀大量外流,僅中日馬關條約,賠償金額就高達白銀2億兩,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朝廷共需賠償三億兩以上!

此時的清朝早已嚴重財政赤字。1896年赤字高達1292萬兩,1899年為1300萬兩,到了1903年赤字竟達3000萬兩之多。此後的清廷債務纏身,一直到1911年滅亡之前仍然如此,已經窮的揭不開鍋了。

但,大清又確實很有「錢」,那就是大變戲法——印錢!清朝實行的是銀本位,白銀本身無法印刷,那麼清朝這戲法是怎麼變的?

清政府宣布銅元成為法定貨幣,意味著很多「新錢」也就出來了,用以替代白銀的銅錢大約從1901年前後開始大規模出現,也就意味著市場中開始出現大量的新錢,與白銀共同流通。1900年之後的清朝「繁榮」,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新錢」之上!

可是,我們知道銅礦也是需要開採和冶煉的,鑄錢也是需要成本的,銅錢的面值也需要與白銀的價值相對稱。清政府又進行了創造性發明,9克重的銅元實際價值為2文多,面值標註卻為10文,清政府轉眼即實現了7文多的利潤,錢財滾滾而來。雖然大量的白銀賠償給外國人,用白銀來衡量出現巨額的財政赤字,但自身並不缺錢,財源滾滾之下就可以支撐大規模軍備等財政支出。

所以用白銀表示的財政確實窮的叮噹響,但實際又不缺錢,這就是大清戲法。

但這種印新錢的方法必須有一條支撐,那就是管制兌換,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這個戲法的,因為總有「刁民」不肯用這樣的銅幣換自己的銀子。於是,清政府規定各種票據,無論是以白銀還是以銅元為單位都一樣,不能實際兌換白銀,這相當於「外匯」管制。

無論你是英鎊、美元、荷蘭盾什麼的,進入大清的地盤都必須按規定的牌價兌換成大清銀票銅錢,這樣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氣,所有等於白銀的硬通貨歸我,用於對外支付的新錢只能歸你。

可是,用印新錢來解決問題,就勢必帶來通貨膨脹,窮人就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在清廷看來這也不是問題,我洋槍洋炮在手,誰敢不老實?在大清1911年垮台之時,它的陸海軍事實上都擁有相當的軍事實力,武器準備其實也都不錯。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好奇組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0/168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