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的高貴,
在於靈魂的豐盈。
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事事以他人為先,從來不考慮自己的想法;
總是因為別人的過錯,責怪自己做得不好;
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一次次地放低自己。
你處處考慮別人的感受,可直到身心俱疲後,才發現自己在討好別人的過程中,早就迷失了自我。
楊絳先生說過:「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取悅別人,而是豐富自己。
不要去追一匹馬,你用追馬的時間去種草。
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自然會有一群駿馬供你選擇。
當你開始不斷豐富自己,你想要的一切,都會因你而來。
1
豐富頭腦
有位作家曾把人的大腦比作倉庫,裡面的貨物就是我們學到的知識。
一個不愛學習的人,倉庫里便空空蕩蕩,整個人也會慢慢廢掉。
而不斷汲取知識營養的人,倉庫便會充實,人生也會越來越厚重。
楊絳先生從小喜歡讀書,父親楊蔭杭曾問她:「如果一個星期不讓你讀書,會怎麼樣?」
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一個星期都白活了。」
對楊絳而言,讀書讓她的生活多姿多彩,也讓她找到了自己終生的事業:文學。
我們都知道楊絳先生不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翻譯家,精通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楊絳的西班牙語完全是自學的。
1957年,有出版社決定翻譯出版《堂吉訶德》,因為楊絳的文筆好,便請她來翻譯。
為了譯好這部作品,已經48歲的楊絳,決定自學西班牙語。
她每天抱著字典,從零開始,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啃。
許多時候,由於參考資料太多,她只能把它們一本本攤在床上。
這樣苦苦學了四年,她徹底掌握了西班牙語。
1978年,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一經出版,便好評如潮,被公認為是最優秀的翻譯之作。
正是持續的學習,永遠不放棄提升自己,使得楊絳成為一代翻譯大家。
豐富的頭腦,豐富的學識,就如同一個人思想上的錨。
有了這根錨,我們才有能力對抗海上的風浪,對抗莫測的命運。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充實自己的大腦,握住自己的錨。
你讀過的每一本書,學到的每一分知識,都將成為你乘風破浪最大的底氣。
2
豐富格局
什麼是格局?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回答:
格局,體現在一個人所追求目標的高度,眼界的廣度,思維的深度,以及這個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從容大度。
楊絳先生在散文中記載了這樣一段經歷。
她有位同事叫冀元璋,在特殊年代,曾參與過對楊絳的批鬥。
後來他也被打成了不良分子,還被抓了起來。
那時,冀元璋在農村的家中,有一個躺在病榻的父親,還有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妻子。
全家人每月都靠他的工資過活,他倒下後不久,家中就已經揭不開鍋了。
楊絳知道後,不僅沒有幸災樂禍,反而主動伸出援手。
她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錢,每月往他家裡寄,一直持續到冀元璋出獄。
在那個人人自掃門前雪的時期,楊絳的接濟,保全了一個搖搖欲墜的家庭。
這使我想起她曾說過的一句話:「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
正是因為這種博大的胸懷,使她選擇原諒曾經傷害過的人。
復旦大學陳果教授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在自己最失落的時候,最潦倒的時候,最無人能理解的時候,還能保持一份豁達,一份涵養,一份風度,這才是真正見你修養的真功夫。
放下的是恩怨,餵大的卻是自己的格局。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把眼光放長遠,不再拘泥於眼前的雞毛蒜皮。
當你學會敞開胸懷,放開眼界,站在高處去俯瞰生活,你才能活得通透,活得灑脫。
心懷大格局,才能過好每個小日子。
3
豐富生活
人生在世,過日子,難免會有枯燥和乏味的時候。
可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卻總能不敗給時間,不敗給世俗,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活得精神,活得有趣。
楊絳和錢鍾書先生的生活便是如此,平淡而又豐富。
忙的時候,同一屋檐下,錢鍾書在那頭奮筆疾書,楊絳就在這角落安靜閱讀。
閒暇的時候,他們會互相理髮,也常常一起出門去「探險」。
有人說,生活真正的趣味,其實都融於日常小事中。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書,則記錄了更多一家三口的生活細節:
一家三口愛去動物園,會一起探討各種動物的習性和秉性。
一家人去吃館子,錢先生近視眼,但「耳聰」,女兒阿瑗耳聰目明,他們總能發現其他桌的客人正在上演著怎樣的故事。
去公園,一家人輪流表演才藝節目……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抱怨,每天辛苦奔波,忙於工作和應酬,日子一天比一天無聊。
其實不是生活乏味,而是我們失去了對它的感知力。
當我們越來越懶散,不願折騰,不願費心思去生活,自然會把日子過得暮氣沉沉。
作家江徐說:
「所謂生活情趣,就是用意趣之心去對待生活中的萬事萬物,並挖掘其中的美好,為我們所用。」
只要你懂得在瑣碎日常中提煉美好,注入心思,那麼你的生活,自然會越來越有質量。
心裡藏著詩意的人,永遠都能把生活過得熱氣騰騰。
4
豐富靈魂
1997年,楊絳的女兒錢瑗因病去世,不久後,丈夫錢鍾書也離她而去。
曾經的「我們仨」,如今只剩下了楊絳一個人。
那以後,楊絳先生便不再喜歡出門,在家閉門謝客。
她把全部的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一邊整理錢鍾書的手稿,一邊進行自己的創作。
曾有記者去採訪她,她幽默地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現在要做的事很多,那麼多的事只有我一個人來做,我現在是「絕代家人」。
這個「家」是家庭的「家」,不是「絕代佳人」,我沒有後代,我不去做就沒人能做了。
正是在這種豁達和超脫中,楊絳寫出了《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洗澡之後》等一系列經典作品。
這時的楊絳,就像她的作品一樣,專注於精神探索,對外界的一切都淡然待之。
2004年,《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籌劃作品研討會,楊絳卻說:
「賣書不是我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在生活中,她也越來越簡單樸素。
衣著並不名貴,卻極為得體,房間裡從沒有名貴的擺設,只有滿屋的書香。
聽過一句話說:「一個人真正的高貴,在於靈魂的豐盈。」
斷掉無用社交,看開榮辱得失,擺脫浮名物慾。
當你的內心變得富足,精神變得飽滿,自然就不會在意外界物慾的束縛。
簡單樸素的是生活,但豐富高貴的卻是靈魂。
▽
有人曾評價說:
「對於楊絳先生而言,幸與不幸是一條扁擔,而扁擔兩頭的框裡,放的其實是豐富的人生。」
活在世上,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豐富自己的活法。
用充實的大腦,去面對現實的挑戰;用廣闊的胸懷,去容納生命的風雨;
用多彩的生活,去感受人生的美好;用豐盛的靈魂,去承載世間的萬物。
人這一生,有無數美好等著與我們相遇,不斷填充與吸收,才能讓自己變成珍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