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作者:

近年來天災人禍接連不斷,讓我想起了朱由檢同志。

朱同志因為家庭原因,幼年並不幸福,這與當年的宮廷鬥爭有關。後來因為明熹宗沒有子嗣,17歲的他繼承了皇位。

即位以後,他首先掀起反貪風暴,為的是剷除魏忠賢及其黨羽。這一風暴不僅對官場產生極大震懾,也在很大程度上俘獲了民心。儘管如此,各種災禍還是接踵而至。

崇禎三年,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中報告:「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糞場一處,每晨必棄二、三嬰兒於其中,有涕泣者,有叫號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則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之者矣。更可異者,童穉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更無蹤影。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數日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薰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

崇禎七年(1634年),已經告老還鄉的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說:「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輓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這種慘象一直延續多年,以至於北方地區到處是「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的景象。

不幸的是,從崇禎十三年(1640年)開始,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一帶出現重大疫情。第二年,華北各地的疫情進一步發展,形成「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的局面。隨後,疫情從河北地區傳到京城,只要身體有贅肉隆起,過不了多久就會死去,所以被稱為「疙瘩病」(學名腺鼠疫)。當時京城患此病者十有四五,一家幾口先後死亡者不計其數。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又爆發肺鼠疫。有資料顯示:「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翌年,正在天津督理軍務的錦衣衛頭目駱養性也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同年秋,鼠疫傳至潞安府,遂有「病者先於腋下股間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藥餌。雖親友不敢問吊,有闔門死絕無人收葬者」等記載。

在此期間,清兵逼近京畿,農民起義軍也兵臨城下。面臨內憂外患,生性多疑的朱由檢不僅頻繁更換前線將領,而且還大開殺戒,其中有總督七人、巡撫十一人,包括抗清名將袁崇煥。這無異於自掘墳墓。

崇禎十七年(1644),大明王朝已經面臨滅頂之災,朱由檢同志還不忘諉過於人。他在召見大臣時說:「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這一年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於是他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與貼身太監逃到煤山,吊死在歪脖樹上。

令人驚奇的是,蔓延多年的疫情,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以後便消散得無影無蹤。緊接著,社會經濟開始復甦,華北各地持續多年風調雨順。正因為如此,我在今年初夏疫情稍緩的時候,曾與妻子去景山公園遊覽,目的是想看一看那棵歪脖樹。

2021-11-25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老智有話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5/168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