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秦王為何要賜死功勳卓越的白起?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湧現出諸多著名的人物,他們或是自身能力高超、達到了旁人所不能及的地步,或是品格高尚、成了中華民族美好精神的重要內容。可以說,正是因為有著這一個個的歷史人物,才構成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也讓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上多出了無數故事與傳奇。

而在戰國時期,那個紛爭不斷的時代,白起作為戰國四大武將之首,便毫無疑問地做到了留名歷史。但令人奇怪的是,如此一個功勳卓著、能力高超的將領最後的結果卻可謂是悽慘無比,其背後到底是為何呢?

一、白起較為衝動的行為導致了他的死亡

1、長平之戰中的白起立下了巨大功勞

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秦國占領了韓國的野王地區,將韓國上黨和其本國聯繫完全切斷,形成了對上黨郡的包圍夾擊之勢。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韓國國君派遣大臣到秦國謝罪,想要通過割讓上黨來換取自身短暫的和平。然而,上黨郡守馮亭卻不願就此降秦,他與本地居民相謀,想要藉助趙國的力量來對抗秦國。

當時的趙國在經歷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改革後,在軍事上呈現出日益鼎盛的狀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夠與秦軍正面作戰的軍隊。而此時趙國內部的政治環境也較為穩定,有著廉頗、藺相如等忠臣良將的大力輔佐,這些條件的存在使趙國在當時具備了一定同秦國相抗衡的實力。

因此,當時的趙孝成王欣然同意了上黨郡守馮亭的建議,出兵接收了這塊土地,這也是長平之戰的開端。然而,令趙孝成王沒有想到的是,趙國卻在這場戰役當中敗得可謂是徹徹底底。在戰爭最開始的階段,趙國主帥廉頗堅持防禦戰略,並不主動進攻,兩軍因此呈現出對峙狀態。

但是,在長久的消耗戰當中,趙國國力不足的劣勢卻漸漸爆發了出來,其後勤補給開始逐漸難以跟上前方戰場。如果繼續這樣僵持下去,那麼趙國顯然將走向敗退。再加上當時秦相范雎使用的離間計,趙國決定更換主帥,用趙括來代替廉頗,秦國則在暗中將主帥由王齕更換為白起。

面對白起這樣一個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名將,趙括顯然無法與其相提並論。有鑑於趙國想要急於求勝以儘快結束戰爭的狀態,白起制定了佯敗後退、誘敵深入以達到分割包圍、消滅敵軍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平之戰當中,遠在秦國本部的秦昭襄王也積極配合白起的軍事策略,再度從秦國本部調發了數萬秦軍來配合秦軍以形成對趙軍的包圍夾擊之勢,這才最終將趙軍成功圍殲在長平。長平之戰勝利後,趙國四十萬將士盡數被白起坑殺,秦國統一中國的最後一個大敵——趙國,就此不再能夠與秦國抗衡。可以說,白起在長平之戰當中發揮的作用是他人難以比擬的。

2、長平之戰後的白起陷入了一種孤立境地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乘勝追擊、一路滅亡趙國,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擴大長平之戰的勝利果實。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一想法都無疑是相當正確的,但令白起沒有想到的是,軍事離不開政治。正當秦國決定發兵攻打趙國之時,當時擔任秦國相邦的范雎卻在此時跟白起唱起了反調。

作為一個受到秦昭襄王重用的大臣,范雎不僅曾經幫助秦昭襄王集中了個人權利,更為秦國的霸業提供了諸多可行的政策,對推動秦國的統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他在此時之所以會與白起唱反調、阻止其滅亡趙國,除了是受到韓趙兩國的勸說賄賂外,更多的則是為自己的利益考量。

白起本就已經在長平之戰當中立下了巨大功勞,如果此時秦國循著長平之戰的戰果、滅亡了趙國,那麼很顯然,白起依然會在滅亡趙國的功勞當中占據大頭。這樣一來,身為相邦的范雎在朝堂當中的地位也會低於白起一籌,這是范雎不願看到的。出於壓制白起的目的,范雎以秦軍疲敝為由、向秦昭襄王建議允許韓趙兩國割地求和的請求。

范雎本就能言善辯,再加上自己長久以來受到秦昭襄王重用與信賴的身份,這一建議也在隨後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肯定,長平之戰就此告一段落。而當白起得知此事後,對范雎產生了極大的怨恨,將相之間的關係就此惡化。

之後當秦昭襄王想要再次發兵攻打趙國之時,事情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趙國本身從長平之戰的慘敗之中反應過來、開始對組織起對秦軍的有效抵抗,其餘各國也紛紛意識到唇亡齒寒的道理,出兵援助趙國,使曾經無所不克的秦國軍隊陷入失敗的泥潭。

雖然白起已經建議秦昭襄王此時攻趙只是無用之功,秦昭襄王卻依然不聽,最終使秦軍繼續失敗。也正是在此時,白起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他不僅沒有安撫秦昭襄王,反倒還出言嘲諷他之前不讓自己趁著長平之戰滅亡趙國的錯誤決定。這一事過後,白起與秦昭襄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惡劣起來。

秦昭襄王本就已經因為秦軍的失敗而感到異常憤怒,聽聞此言自然更加難以克制心中的怒火,強行命令白起作為主帥去攻打趙國。正當白起趕到杜郵這一地方時,范雎再次向秦昭襄王建言,以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的理由,最終將其賜死,一代名將就此死亡。

對范雎來說,白起的死亡代表朝廷當中再無能夠與他爭權奪利的存在,他的政治地位再度得到了鞏固。對秦昭襄王來說,白起作為臣子,不聽命令去攻打趙國是其一;出言嘲諷自己是其二;他本人的高超能力是其三。前者使秦昭襄王感到被臣子冒犯的憤怒,後者則使秦昭襄王感到忌憚,欲除之而後快。

可以說,在長平之戰後,白起進入了一種君主不信任、大臣不和諧的孤立境地。另外,當時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環境也促使了秦昭襄王生出殺死白起的念頭。在春秋戰國時期,士人為了建功立業,往往在各個國家之間來回奔波以求受到重用,范雎如此,商鞅如此,吳起也是如此。對士人這個群體來說,國家觀念毫不重要,幫助另一個國家來攻打自己出身的國家更是無比常見。

當時的白起就算再傻,也能夠意識到自己已經受到了秦王與秦相的針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為了自己的安危而選擇叛逃秦國,這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他憑藉著自身出色的軍事能力以及對秦國的了解,將毫無疑問地對秦國造成巨大的打擊。因此,出於以絕後患的考量,秦昭襄王也有理由誅殺白起。

二、白起就是一個功高震主的典型例子

在實施軍功爵制度的秦國,白起簡直就是一個勵志的代表。早在白起出生之時,秦國就已經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等人的統治之下漸漸邁入強盛的道路,有著一統天下的姿態。白起最開始在秦國內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當時韓國的新城地區。

後一年,白起在秦相魏冉的推薦之下作為主將攻打了韓魏兩國,最終消滅了韓魏聯軍多達二十四萬人,使自己的名聲真正響徹於秦國乃至整個中原地區。

再之後,白起又陸續在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以及長平之戰當中大放異彩,最終升任為著名的武安君,是秦國當之無愧的戰神。白起的一生經歷大小戰鬥七十餘場卻無一敗績,可以說是奮鬥與成功的代表。

但是,對於作為君主的秦昭襄王來說,白起的成功卻是一個不小的隱患。誠然,白起的成功能夠為秦國開疆擴土,對整個秦國來說有百益而無一害,但對於秦王本人來說,這卻是對他地位的挑戰和動搖。

正所謂功高震主,秦昭襄王很難不對白起生出忌憚之心。尤其是對秦昭襄王這樣一位通過一系列驚險的政治鬥爭才最終掌握秦國朝政大權的人來說,他對權力看得更為重要,也對其他人有著更多的防範之心。

因此,白起可以成功,但白起的死因也就在此——白起太成功了。當白起表現出哪怕一點有違秦王旨意的苗頭,秦王內心都會閃出無盡的危機感,這使其很難容得下白起。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初秦王之所以同意范雎暫停攻打趙國的建議,很有可能也是出於壓制白起的目的。

三、總結

總的來說,白起之所以會在長平之戰後不久便被秦王賜死,除了是因為其本身充滿了冒犯性的言行之外,也與其本人多年以來立下的赫赫戰功有關。

在主張君主權力至高無上的古代,幾乎沒有君王能夠容忍一個臣子的權利和地位過大過高,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在掌握最高權力的同時,也承擔著極大的風險。作為一個武將,白起雖然能夠在戰場之上做到運籌帷幄,可他在政治鬥爭上的經驗卻顯得相當不足,最終落得個死亡的下場,引人唏噓。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6/168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