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北京大力干預 積極催生供應鏈霸主

中國大陸推動汽車電動化這段期間,不但詳盡的政策規定出爐,電池技術也持續提升。大陸製造商成功把電動車續航里程提高近60%,某些車款的續航力甚至提高到370英里。2019年時,大陸取消續航力90英里以下電動車的補助。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資料顯示,LFP電池的市占率,今年首度超越NCM電池。全球各地的特斯拉Model3,幾乎都將採用LFP電池,其他車廠也在跟進。

北京當局的監管幹預未必受製造商歡迎,瑞銀集團(UBS)的分析師指出:「政府的干預,即使從工程學的角度來說合理,但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全球性的車廠,通常認為這種干預不可預測,無法據此擬定長期計劃。」不過,北京當局的做法,確實讓大陸及其製造商超前對手。

北京的政策也為電動車產業打造了供應鏈,瑞銀指出,中國大陸目前在正極、負極、隔離膜和電解液的全球市占率高達85%。這四種零件合計占電池成本的60%。電池領域的競爭剛剛起步,對全球電池供應鏈的掌握程度,讓大陸一枝獨秀,也讓在大陸營運的製造商得以壓低成本。例如,特斯拉在中國大陸營運後,把車價降價逾30%。

歐洲對技術補助不足

其他地區的決策者,多把電動車補助的重心放在駕駛人身上,並未設法鼓勵製造商解決消費者的焦慮。決策官員施壓汽車製造商遵循排放規定,但幾乎沒有提供財務方面的獎勵。然而,他們並未把安全性和電池標準等關鍵議題視為優先事項,任由自由市場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

歐洲為例,電動車購車獎勵措施,為歐洲尋求成為最大電動車市場提供助力,但歐盟執委會對研發方面的支持,僅有2019年通過的32億歐元政府補助,以及今年初的29億歐元補助。其中一些資金還有特定條件,若某項計劃創造的營收高於原本預估,公司必須推還差額。這些補助金的金額遠低於提升電動車採用率所需資金,此外,這類政策也無法激勵製造商、現有的車廠或新創公司研發電動車技術,讓這些公司把焦點置於資金而非技術或專案計劃。

歐盟的做法,也忽略了創造規模經濟所需龐大的供應鏈和生產設施。除了技術,電動車也需要零件。美國、南韓正爭相打造自己的電池供應鏈,這個過程需耗時數年。然而,亟欲在電動車競爭中獲勝的汽車公司已不能再等。豐田汽車多年來對汽車製造商轉向全電動化的能力存疑,但最近已宣布一項137億美元的電池投資計劃,也宣布將與寧德時代和Panasonic合作。

各國製造商逐步靠攏

福斯汽車面臨環保人士的壓力,但仍坦言轉向電動車的步調不可能再加快,因為轉型「過於複雜」,電池和工廠的產能受限。BMW正增加電池組的訂單,採購金額已高至逾200億歐元。

全球電池製造商目前尚無法滿足這些需求,一些電池公司仍處於新創階段,正在尋找下一代最佳技術,其他公司,包括南韓和日本的業者,原本在技術方面擁有領先優勢,如今卻無法提升成本效益。許多公司已高度倚賴中國大陸的電池供應鏈,也傾向採用LFP電池。感到失望的投資人和對市場進行實際評估的股東,最終將轉向中國大陸,除非北美能加速打造供應鏈。

中國大陸雖然不是技術先驅,迄今也尚未製造出全球最佳電動車,或者獲得國際認可的品牌,但進展相當穩定。雖然歐美國家擔心中國大陸的強制技術轉移和缺乏創新,但北京尋求稱霸電動車市場及大規模工業製造的承諾,將讓大陸在未來十年維持領先地位。不僅如此,大陸的政策規劃者雖然帶有控制經濟活動的國家主義,但他們如今已願意與民間企業合作,研發全球最先進的電動車電池。

回收規模已凸顯優勢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繼續在電池領域邁步前進。工信部在2020年制定二手電池包的安全標準,今年則進一步頒布電池回收的規定。2022年大陸需回收的電池組估計達42萬噸,這個驚人的數量恐怕讓其他國家難以想像,也再次凸顯北京的優勢。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0/168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