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個段子:
過去敲門是有講究的。
先敲一下,停一下,讓裡面的人聽到,然後再連敲兩下「咚、咚」,不超過三聲,這是敲門。
上來就「咚咚咚咚咚」,這不是敲門,這是砸門。
在過去,砸門是報喪,代表著死人了。只要不是報喪,就不能連著敲。
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
規矩,是一種分寸
中國有句俗話:魚放三日發臭,客住三天討嫌。
剛做出來一道魚肉聞很香,但如果放上幾天就臭了;
到別人家做客,剛開始人家很歡喜,但住上幾日,就會惹人厭。
這就是在說:凡事不能過頭。
用孔子的話講,叫:過猶不及。
規矩,是一種教養
生活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都是生活小細節,說是規矩,卻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比如:
不要在連排的座位上面,抖腿!抖腿!抖腿!
別人在睡覺的時候,懂得安靜二字。
看電影請保持安靜,手機也保持靜音和安靜。
在宿舍或公共場合、公共汽車上,看視頻、聽音樂和玩遊戲等,請戴上耳機!
在地鐵上,不要一個人靠著扶欄,請給別人的手留個位置。
古人說: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
教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層次。
良好的教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並非單純的禮貌,而是文化的積累,和習慣的養成。
守規矩是最基本的教養。
規矩,是一種底線
人有境界,也有底線。
境界給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底線則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
認為底線比境界更重要。
一個人沒有境界,頂多差勁一點,但沒有底線就會出大問題。
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干。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規矩,是一種人品
人品是最高的學位。
有才不如有德,有錢不如有品。
幾年前,記者在採訪季羨林的時候,曾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
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託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各種手續。
老人爽快地答應了。
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
謝過老人後,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記者感嘆說:
「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在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卻強烈地感覺到:人品才是最高的學位。」
你是什麼樣的人品,就決定了你的人生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無視規矩的人,註定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