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辱華」辱的究竟是什麼?

過去一年裡,「辱華」這兩個字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其定義範圍似乎也有無限擴展的趨勢。以辱華為名的網絡討伐看似轟轟烈烈,卻也未必沒有隱憂。

從H&M等品牌的新疆棉事件,到《雄獅少年》的「眯眯眼」,過去一年裡,「辱華」這兩個字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中國社交媒體上。

如果說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代表性的關鍵詞讓全球華人都感受到了共振,「辱華」應該算是其中之一。這個詞在這一年裡不僅出現得更加頻繁,其定義範圍似乎也有無限擴展的趨勢,長著小眼睛的中國人最近對這一點可能感觸尤深。

從剛上映的中國本土動畫片《雄獅少年》到休閒零食品牌「三隻松鼠」的宣傳海報,再到奔馳車的新廣告,因為主角或者模特的眼睛或妝容不夠主流,它們接二連三被一些中國網友批評是蓄意醜化中國人形象。「三隻松鼠」在官方微博上為這組兩年前的海報「模特妝容不符合大眾審美」道歉,海報上的模特「菜娘娘」卻發出了這樣的質問:「我眼睛小就不配做中國人了?」想必這也是許多同樣長著單眼皮小眼睛的國人的心聲。

當然,容易成為「辱華」箭靶的並不只有小眼睛。回想一下,中國模特長雀斑、華人模特用筷子吃義大利麵都是辱華;好萊塢白人影星在辱華,華人導演也在辱華;中國文化背景的影片用白人做主角是辱華,用華人做主角也可以是辱華;被認為是做錯了事的外國歌手在辱華,被認為穿錯了衣服的香港歌手也在辱華;美國職業籃球隊經理在辱華,很多國際品牌也在辱華;外國媒體在辱華,華爾街大亨也在辱華……這兩個字在社交媒體上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以至於有網友調侃說,「人生有三件事情無法避免:出生,死亡及辱華。」

這些「辱華」案例有些符合中國敘事的邏輯,比如當事人或公司觸及了「台灣」、「西藏」、「新疆」這些眾所周知的「紅線」,有些則可能只是「一個愚蠢的玩笑或文字遊戲」,比如讓電影《怪物獵人》惹上麻煩的,是裡面一句提到Chinese(中國人)一詞的諧音梗。而在H&M和耐克等國際品牌宣布停用新疆棉花之後,穿這些品牌服飾的中國人也有可能成為憤怒網友的發泄對象,連在東京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首金的氣步槍運動員楊倩,也曾因為在新疆棉事件前曬過收藏耐克鞋的照片而被罵「滾出中國」。

社交媒體上轟轟烈烈的討伐效果似乎立竿見影——國際品牌和明星紛紛為其引起爭議的言行公開道歉,國內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明顯上升。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辱華概念擴大化的趨勢也未必沒有隱憂。

《大西洋月刊》最近的一篇文章以《世界受夠了中國的易怒》為題,講述了中國的敏感易怒如何在西方國家中觸發了叛逆心理,使它們更傾向於向台灣示好。文中寫道:「畢竟,如果絕大多數舉動都可能觸怒北京的話,為什麼還要有所收斂呢?」

從國際體育界開始重新考慮在中國做生意是否值得,到義大利布雷西亞市不顧中國大使館的反對,照常舉辦中國異見藝術家巴丟草的個展,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辱華」牌有時不再如預期般好用了。

今年10月,馬拉西亞華人歌手黃明志和澳大利亞華人歌手陳芳語發布了他們合作的新歌《玻璃心》,歌詞諷刺了「辱華」的定義被無限擴大化。歌中唱道:「不明白,到底辱了你哪裡,總覺得世界與你為敵……要我跪下去,Sorry我不可以」。這兩位歌手當然已經因此完全失去了中國市場,但在被中國市場禁入的情況下,一首華語歌在YouTube上點擊量超過3700萬、收到超過83萬個「贊」,甚至有不少自稱來自中國的觀眾在評論中表達讚賞,這多少也說明了點問題吧。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31/1690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