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人權理事會是中共國在聯合國的縮影

作者:

圖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正在美國紐約舉行會議。

早在2020年10月13日,世界就知道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成功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將從2021年1月1日起開始為期三年的任期。按照連任不超過兩屆的規定,在今後可能的六年內,中國將在人權理事會中產生重要作用。

人權理事會:中國能主沉浮

中國對人權理事會的影響,不受其是否具有成員國的身份之影響,有了這位置當然更直接。過去這麼多年,中國一直能夠在人權理事會找到代理人,這就是美國的人權狀態會被該理事會毫不猶豫地譴責,但人權狀態遠遜於美國的中國從未受過譴責的原因。

僅以近三年為例,2019年7月,美、英、法、德、澳大利亞等22個西方國家聯名致信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批評中國的新疆政策,要求中國政府允許"聯合國及獨立的國際觀察員赴新疆進行調查",但此信如同石沉大海,並未引起回應。2020年6月30日,英國等27國在人權理事會第44次會議上作共同發言,指責中國香港國安法"危害一國兩制,對當地人權有明顯影響"。但中國在人權理事會的代理國古巴當天就代表53個國家作共同發言,支持中國相關立法,並表示國家安全立法屬於國家立法權力,不是人權問題,不應在人權理事會討論,要求這些國家停止借香港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接著又有20多國代表分別在人權理事會發言,支持中國香港特區國家安全立法。

但人權理事會對美國就沒那麼客氣了。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期間,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白俄羅斯、古巴、敘利亞辛巴威、尼加拉瓜、玻利維亞十國在日內瓦共同舉辦"單邊強制措施對實現發展權的負面影響"視訊會議,討論美國等西方國家單邊強制措施嚴重侵犯人權問題,敦促美國等立即取消單邊強制措施。11月9日,聯合國成員國和作為利益攸關方的人權組織的代表圍繞種族歧視、警察施暴、墮胎、移民等問題向美國代表團提出嚴厲的質詢,美國這次非常被動(當然也有美國國內因素)。

中國轉守為攻開始於人權委員會時期

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公使蔣端(中)於2020年4月1日被任命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協商小組成員。(Public Domain)

提到中國在人權理事會的強勢,必須回顧從人權委員會到人權理事會這一改組過程中,美國是如何被邊緣化的。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是根據《聯合國憲章》於1946年成立的,它是最早的兩個聯合國功能委員會之一(另一個是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中國加入聯合國之初,當然沒有能力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但自從1992年改選以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53個成員國中囊括了一些人權記錄惡劣的國家,如古巴,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蘇丹,以及辛巴威這些人權記錄惡劣的國家都贏得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席位。在這些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人權委員會終於墮落成暴政國家踐踏人權的俱樂部。這一過程,是中國政府在聯合國內日漸變得長袖善舞的結果。該委員會實行會員國輪換制,這一制度為人權紀錄惡劣的國家提供了制度上的縫隙,中國得以與這些國家結成了反人權批評的戰略同盟,最後成功地保護了眾多踐踏人權的暴政國家不再受到任何批評與譴責。就此,"中國人權"(紐約)曾對聯合國資深人權活動家菲麗絲·蓋爾(Felice Gaer)進行專訪,在《在人權問題上與中國的交手:聯合國的迷宮》這篇採訪中,菲麗絲·蓋爾對此有非常準確的概括:

第一,中國雖然接受了許多國際人權準則,卻往往試圖廢除監督機制的功能。典型例子是中國曾用各種方法把人權委員會變成近乎無能的機構,在人權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無法對中國指名道姓地直言譴責、無法通過任何針對中國的決議。

中國的方式很直接,就是"購買"影響力。一個小國如果成為人權委員會成員,可能獲得中國大額援助以修築公共設施。因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自1989年以後醞釀的一項批評中國侵犯人權的決議從未獲得通過,因為每次這些決議被提出時,就會有某個國家提出所謂"不採取行動的動議",要求擱置決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表現了欺軟怕硬的特點,幾乎所有有關其他國家的譴責決議都能快速通過。

第二,中國政府很擅長威脅NGO及小國政府,讓它們保持緘默。如果某位代表對中國有所批評,中國通常會施之以恐嚇威脅的報復手段作為回應,包括毀掉某個外交官的事業。丹麥曾於上世紀90年代在人權委員會提出了一項針對中國的決議,在這之後,中國一方面孤立丹麥,另一方面對其施以貿易制裁和其它威脅手段。丹麥被迫在第二年表示退讓。出席人權會議的民間組織的代表往往遭到中國警告、敵意攝影和公開斥責等手段威脅。中國政府這種做法幾乎讓所有參與者精疲力盡,大多數國家或者組織都會在中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下妥協退讓。只有美國仍然堅持坦率地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會在人權理事會的定期審議過程中提到具體名字和人權案例。

第三,中國很善於利用自身做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優勢,並利用各種國際規則為自己服務。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內有不同尋常的影響,中國也理解與國際機構打交道需要人員和執著。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因未曾就中國的文革浩劫和普遍存在的人權侵犯表態而喪失聲譽。但在成立新的機構人權理事會時,中國政府在小國之間縱橫捭闔,發出的聲音特別響亮,其目標就是要限制這一新機構的審查功能,使之成為一個"合作性機制"。

暴政國家獲得的第一個勝利,是中國糾合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許多人權紀錄惡劣的國家,利用2001年5月3日該委員會成員國改選之機,將美國排擠出人權委員會。最為滑稽的是,2003年12月10日,該委員會還將當年的人權獎頒給了"六四屠夫"鄧小平之子鄧朴方

中國掌控的聯合國機構不止人權理事會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協商小組舉行的一次會議

人權委員會既然已經發生蛻變,在國際社會強烈的要求下,2005年4月7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只得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總部提出改組提議。安南指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不能勝任自己應盡的義務,破壞了整個聯合國的形象,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廢除這個病入膏肓的機構,重新建立新的人權機構,恢復世人對聯合國的信任。2006年3月15日,聯合國大會以170票支持、4票反對和3票棄權,多數通過成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取代聯合國人權委員會。

但是,這個新成立的人權理事會中,仍然是中國掌握話事權。本文第一段中的情景就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常態。與美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日益衰減同時出現的,是中國運用金錢力量,積極爭取重要國際組織的要職,支持人選並非考量國際社會接受度,而是對北京的配合度,比如WHO的兩任幹事長陳馮富珍與譚德賽。幾年前,中國新聞網曾以《中國人入主國際組織,幾乎平均每年一位》,自豪地宣稱中國官員正在成為世界各大機構的掌門人。目前,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中,有4個是由中國人領導的,其中包括國際民航組織、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聯合國工發組織,中國由此成為出任聯合國專門機構領導人最多的國家。

在聯合國成立以來的77年當中,世界經歷了冷戰、冷戰結束後的單極世界(美國是唯一的世界領導者)、2005年後的中美聯合體(Chimerica)兩極,再到如今的多極。事到如今,聯合國只剩下幾個主要功能:永久性地非洲扶貧;就耗資巨大的所謂氣候變化問題年復一年地扯皮;要求西方已開發國家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地收留戰亂國家的難民、貧窮國家的經濟移民。聯合國的幾個主要創始國美國、英國等最後發現,通過聯合國已經無法推行本國的外交政策,只剩下出會費這個功能。如何應對在聯合國中主導權日大的中國,將成為西方國家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05/169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