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哈薩克等中亞國家遠在萬里,為何有幾十萬朝鮮人

眾所周知,由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5個「斯坦國」構成的中亞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不僅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更因為有幾百個民族聚居而聞名於世(比如烏茲別克斯坦人口不過3000餘萬,卻擁有130餘個民族)。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中亞各國竟然還居住著很多來自東亞的「陌生面孔」,這就是來自「異域」的朝鮮族,人數更是高達30餘萬之多(其中哈薩克斯坦有10餘萬人,烏茲別克斯坦更是有20餘萬)。對於全球總人口7000餘萬的朝鮮民族來說,已經不算是少數了。

沙俄版圖

一、從被利用到做朋友,再到被當敵人

俄國可能是世界上對土地最渴望也最執著的國家,因此沙俄幾百年來一直把對外擴張作為基本國策,從當年莫斯科公國的彈丸之地,到地跨歐亞大陸(一度還包括北美的阿拉斯加,不過缺乏遠見的賣給了美國)兩千餘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儘管地域遼闊,但俄國的人口卻大多數位於其歐洲部分,面積更為廣大的亞洲部分一直是極度的地廣人稀(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

到了19世紀後期,與俄國遠東濱海地區接壤的朝鮮王國(當時還是一個統一的清朝藩屬王國)卻由於統治者橫徵暴斂、西方列強不斷入侵,加上朝鮮半島出現了自然災害,很多朝鮮農民為了生計,選擇了越過國境,到俄羅斯境內的遠東地區討生活。

近代朝鮮受制於日俄兩國

而當時俄國一方面需要這些精於農業的朝鮮人幫助開墾土地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又受當時歐洲盛行的「黃禍論」的影響,害怕朝鮮移民人口增長過快從而對俄羅斯產生威脅,因此對朝鮮越境移民採取默許又較為防範的看似較為「矛盾」的政策。1910年,朝鮮半島正式成為日本殖民地後,更多的朝鮮人為了逃離日本殘酷的殖民統治,紛紛舉家遷往俄國境內。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遠東的朝鮮人基本都選擇了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合作(畢竟沙俄也沒對他們太友好),特別是在日本干涉軍入侵之時,朝鮮人帶著國讎家恨組織了多支游擊隊配合蘇軍一起打擊日軍,這博得了蘇俄政府的好感,並在土地、教育、入籍等方面給予朝鮮移民相當傾斜和優惠政策,雙方也進入了「蜜月期」。

朝鮮移民的數量也不斷增長達到10餘萬人。然而好景不長,1937年,時任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就下達命令,將遠東地區的朝鮮人在短時間內全部強制遷移至遙遠的中亞地區。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蘇聯要強行遷徙這些遠東朝鮮人呢?

日俄戰爭歷史舊照

二、蘇聯將遠東地區朝鮮人政治移民背後的複雜背景原因

首先,在於蘇聯對於其遠東地區國家安全的需要特別是對日本的防範。

俄日兩國自1905年日俄戰爭後就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日本更在已被其占領控制的中國東北地區投入重兵,對蘇聯虎視眈眈。

而同時朝鮮人對日本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隨著日本對朝鮮半島殖民加深尤其是文化入侵,再加上前朝鮮王室成員認賊作父甚至還加入日軍助紂為虐(比如朝鮮王國末代王子李垠,後來竟然還擔任了日本陸軍中將並出任第一航空軍團指揮官),使得很多朝鮮人都開始轉變態度對日本有了「認同感」。

日本人以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在蘇聯境內的朝鮮人開始進行刺探、破壞、爆炸等間諜活動,從而使得蘇聯政府對整個朝鮮移民群體都產生了不信任感甚至是敵視。因此蘇聯一方面將其中給日本做間諜的人抓捕入獄乃至處決,另一方面將所有的朝鮮移民全部轉移至遙遠的中亞,以此避免其再被日本人利用,從而保障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當然,也更是一種懲戒。

蘇聯地圖

其次,在於蘇聯當時對國內少數民族的政策和態度。

蘇聯雖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其高層對很多「非俄羅斯民族」都「不放心」,採取了遠距離強制遷徙的方法,讓他們背井離鄉。而民族成分複雜的中亞地區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除了來自遠東地區的朝鮮人,生活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韃靼人和生活在高加索的車臣人等民族都被強行遷徙至中亞地區,這樣就人為的加劇了中亞本來就較為複雜的民族矛盾,從而讓這些「非俄羅斯」族陷入「內卷化」,從而降低對俄羅斯族的威脅。

最後,蘇聯想利用朝鮮人改善中亞地區的農業環境和生產。

中亞地區的「原住民」精於畜牧業,但對於種植業並不擅長。蘇聯政府也看重了朝鮮人作為農耕民族的專長,希望其利用自身的農耕技術去優化擴展中亞地區的農業。而朝鮮移民們也確實用嫻熟的農耕技藝開墾了中亞的土地,不僅進行了棉花栽種,還進行了水稻種植,極大的發展了中亞地區的農業。

農作中的朝鮮族

三、逐漸適應當地環境,並完成了「本地化」

遙遠的土地、陌生的環境、敵視自己的蘇聯政府······遷移中亞的朝鮮人逐漸克服了種種困難,在當地紮根並逐漸發展壯大。他們不僅為當地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更是在衛國戰爭爆發後踴躍參軍,投入戰場。

正是由於在農業和軍事上的貢獻,這些朝鮮移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次改變了蘇聯政府的態度。蘇聯政府也不再視其為民族敵人,而是將其視為其蘇聯大家庭的一分子來看待。這些朝鮮人也就逐步並徹底的融入當地,有的後來又移民到莫斯科、列寧格勒等蘇聯中心城市,徹底完成了「本地化」。

亞歷山大·閔(1915年-1944年7月9日),唯一受封為蘇聯英雄的朝鮮人

這其中還湧現出了不少「名人」,比如亞歷山大·閔,在衛國戰爭期間擔任蘇軍陸軍上尉,後英勇犧牲,被授予「蘇聯英雄」榮譽稱號;而維克多·崔則更是作為著名歌手、演員聞名全國,甚至被冠之以「蘇聯搖滾之父」的稱號,並得到時任蘇聯國家領導人戈巴契夫的認可和讚許。

時過境遷,朝鮮移民和他們的後代們也徹底成為了「當地居民」。即使蘇聯解體後,這些朝鮮人也繼續選擇留在已經獨立的中亞各國。得益於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儒家文化圈」民族骨子裡的重視教育、擅於學習、忍辱負重的特性,很多朝鮮人在工作就業、生活水平上都遠遠超過了中亞的「原住民」,更有不少人成為了當地的政商界精英。

中亞地圖

四、民族特徵的無奈「逝去」

一百餘年的風雲變幻,經歷了萬里遷移的洗禮,30餘萬朝鮮人已經完全融入中亞各國,並成為重要的一分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早已脫離了過去的文化和地域環境,這些朝鮮人不僅絕大多數不再會說朝鮮語(俄語和當地語言倒是說的很流利),而且很多民族習慣也都沒有傳承了,只在飲食(如泡菜)等方面有所保留(這種情況類似於今天我們說的生活在美國的「ABC」華人)。除了面孔以外,根本不會把他們和朝鮮、韓國的朝鮮族人「劃等號」了。

儘管現在韓國已成為中亞各國的重要貿易夥伴,且包括現任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內的多任韓國總統都曾訪問中亞各國並專程看望這些「同胞」,但對於這幾十萬朝鮮族居民來說,朝鮮半島那個萬里之外的故鄉早已成為遙遠而陌生的過去式了,而這些中亞「斯坦國」才是他們真正的家園。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歷史D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17/1696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