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印度高考有多卷?凌晨4點補習,錄取率不到1%

電影《最初的夢想》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學生拉加夫在高考落榜後,選擇跳樓自盡。幸運的是,經過搶救,拉加夫活了下來,但仍命在旦夕。醫生告訴他父親,孩子沒有活下去的欲望,而這對救命而言,並非好事。

和中國一樣,在印度,高考也是實現階層攀升的重要途徑,是印度家庭拼命抓住的救命稻草。

●紀錄片《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圖源:網路)

準備是從小做起的。在印度電影《起跑線》裡,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土豪主人公一家買學區房,住貧民窟,只為讓女兒進入私立學校,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然後節節攀升,以便最終進入最頂尖大學。

在《最初的夢想》裡,拉加夫的父親帕塔克是一個學霸,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這是世界頂尖,也是印度最好的理工院校。它的入學考試,每年都有上百萬學子報名,但最終只有約1萬名學生會被錄取,錄取率不到1%。競爭慘烈。

●紀錄片《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圖源:網路)

"有誰在意過剩下的那99萬人?"電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在印度,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考砸了,而是整個人生都不行了。

印度名校的錄取率幾乎是牛津劍橋的十分之一

高考前夕,拉加夫狀態不佳,有些焦慮。帕塔克有些擔心,他鼓勵兒子談個戀愛。和妻子離婚後,兒子由他撫養。父子關係還算不錯。

為讓兒子"釋放壓力",考試前夕,帕塔克買回一瓶酒,並告訴兒子,在他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們將共飲此酒。也許是因為自己的經歷,帕塔克似乎把兒子考上大學作為理所當然的事。

●紀錄片《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圖源:網路)

拉加夫感覺父親帕塔克根本不了解普通人的痛苦——帕塔克是印度理工學院的高材生,是個天才,全印度排名第384名,而他自己要能考進前2000名,他都會高興得死過去。

印度的高考不實行全國性的統考制度,而是由各大學自行出題考試。全國性大學的入學考試由中央中考委員會主考,各邦大學的入學考試則由各邦主考。

為了確保能上大學,很多印度學生除了參加國立大學的入學考試外,還會去參加邦一級大學的考試,有的考生甚至在一個考季內參加了20多次入學考試。

在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大多數印度大學生都就讀於辦學質量差強人意的私立或邦立學院。這些學院既沒有研究設施,也沒有可靠的師資力量。

私立的還收費高昂。在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迅速擴張意味著教育機會和家庭支付能力掛鈎。儘管印度的高等教育學生貸款總量從2000年的30億盧比暴增至2014年的620億盧比(約100億美元),但可以肯定地說,家庭收入更高的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更大。

而占比不超過10%的中央大學,即印度聯邦高等教育機構,擁有更充足的資金、更大的自主權、更高的招生錄取標準、相對低廉的學費(包括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大量獎學金與容易獲得的貸款)以及對研究的一定投入,比如印度理工學院。

名校所給予的發展前景也更為燦爛,比如印度理工學院又被稱為"百萬富翁製造機"。而一般院校的畢業生卻一職難求,入職薪酬也只有每月1500元人民幣左右,這與在新德里開摩的司機的收入差不多。

但要考入這些印度名校無異於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據英國《衛報》2018年統計,印度名校的錄取率幾乎是牛津劍橋的十分之一。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皇家工程學院就是以印度理工學院為原型的。電影中,校長對新生說:"每年有40萬的考生報考皇家工程學院,只有200人能考上。"

補習之都

一分之差就有可能名落孫山,因此在印度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輔導班、考試培訓機構。

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裡準備參加高考的應屆畢業生,每天凌晨3點就起床,先趕去參加凌晨4點鐘的輔導課,然後還要到學校去應付進度很快的日常課程。這種情況很常見。

為考上名校,印度還出現了以培訓帶動經濟發展的城市——"補習之都"科塔,類似中國的毛坦廠。

《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是印度導演歷時9個月在科塔拍攝的紀錄片。

●校門口等待孩子考試的印度父母(圖源:《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

在這裡,有超過300家的輔導機構,它們每年招收15萬名學生。有些頂尖的輔導機構是市值數百萬的上市公司。

很多學生在這裡一待就是兩三年,每年要交幾千美元的學費。普通家庭通常無力承擔在這裡的巨額補習費用。

"我要努力考上印度理工大學,是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一位女生說道。她住在科塔最好的旅館之一,但在這裡的全部費用都由其伯父承擔。未來,伯父還會為其支付上大學的費用。

●紀錄片《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

《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跟蹤拍攝了四名在那裡補習的考生,其中有一名學生瑞吉以全印度第五的成績,考上了印度理工學院。

為了更好地照顧瑞吉,讓他更專注備考,他的父母跟隨他一起來到科塔。

父親過去在公立學校擔任客座教師,每月薪水2萬1千盧比(不到兩千人民幣)。來這裡這段時間,這份工作也中斷了。

但幸運的是,瑞吉的補習班入學考試成績很好,獲得了獎學金。機構提供補習費用,他們不必再交補習費。這樣,他們才得以負擔一家在這裡的開銷。

●印度理工學院(圖源:網路)

瑞吉的父親很嚴厲,瑞吉上4年級,姐姐6年級的時候,他們被徹底斷掉了電視。家裡不看電視,書本就是他們的遊戲和玩伴。

考上印度頂尖的大學,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望。一位學生記得,自己在幼稚園時還是個普通的小孩,後來他經常被媽媽罵。媽媽向他灌輸了這個觀念:必須名列前茅,必須拿到最棒的成績,打敗他人。

"我母親有她的遺憾,希望我完成她的夢想。我一定會努力去做。"這位學生說。

●崩潰哭泣的考生(圖源:《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

這群學子承擔著來自父母的壓力、經濟壓力,以及和同齡人競爭的壓力。對他們來說,這到底是驅動他們奮發向上的力量,還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些學子,在門上貼著字條:這扇門通往地獄,敬請遠離;請勿打擾,有緊急事來電,否則我不會開門……

崩潰、沮喪是他們常有的情緒。寄託母親夢想的那位學生說:"如果我無法完成功課,我上課會感到絕望,我會想我在做什麼,只是在這裡消磨時間嗎?我是誰?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我為什麼在這裡,有時候,我會辜負老師的期望,這會變成壓力。當我很認真很努力,卻還達不到預期成績時,我會自問,為什麼考不好,這是什麼樣的生活?不如去死。"

印度空心病

在《最初的夢想》中,高考落榜後,拉加夫對他朋友說,"從今往後,我就是一個失敗者"。他坐在地上,嘴裡念叨著。絕望油然而生,他熬不下去了。沒過多久,他站在陽台的圍欄旁,迅速翻過欄杆,跳了下去。

他的學霸父母並不知道兒子竟然有這麼大的壓力。在兒子病房外,前妻責備帕塔克只知道工作,不關心兒子。帕塔克無奈地說道:"我怎麼知道他會想不開呢?"

這不是電影誇大的演繹。事實上,在印度,因考試自殺的學生並不在少數。《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中有這樣一個數據,過去5年裡,有60個備考考生自殺。一位學生將"我已經死了"貼在門上,他從樓外的高塔上一躍而下。

巨大的壓力也使得考生採取一切途去逕取得高分。

近年,印度經常被報導考試舞弊現象。比哈爾邦一處中考考場曝出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許多家長公然爬上考場樓房的外牆,從窗外給子女傳遞紙條作弊。該地的考試狀元也被爆抄襲,被警方逮捕。

●紀錄片《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圖源:網路)

《印度斯坦時報》評論,儘管警方在比哈爾邦最新考試弊案中逮捕大批嫌疑人,卻"無法阻止印度教育體系的墮落",比如腐敗盛行、作弊猖獗。還有試題泄露、抄襲盛行、成績單造假等種種問題。

而那群順利考上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又有多了解自己呢?

瑞吉選擇去印度理工學院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有人問瑞吉:"諮詢工程哪些方面吸引你呢?"

瑞吉回答:"我現在對電腦還不太懂,因為大家都說這是最棒的專業。"

"所以將來大學畢業後,你想繼續深造或開始工作?"

"我想繼續深造。"

"那你將來還念什麼呢?"

"將來的話,在國外大學有一些課程,叫做企業管理。"

研究印度教育的學者擔憂,無論從在校生規模還是從公共與私人經費投入規模來看,近年來印度在高等教育中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這一增長到底具有多大意義還是未知數。大學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在大學裡度過大部分青春年華的學生們身上發生了什麼變化也都是未知數。

《三傻大鬧寶萊塢》也表達了相似的主題。電影中,三名主人公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這所學校考試眾多,競爭激烈,且自殺率居高不下。但主人公藍徹頂撞老師,質疑傳統,不把成績當回事。不僅如此,他還鼓勵自己的朋友遵從心聲,為自己而活。

《最初的夢想》以印度高考為大背景,講述了一個關於失敗教育的故事——聚焦成千上萬在高考道路上被甩掉的大軍。

●參加印度理工考試的學生(圖源:視覺中國)

兒子入院後,帕塔克說出了他曾想告訴兒子的話。"其實,爸爸也不像你想像得那麼成功。"

帕塔克很清楚兒子的感受,不想活下去,是因為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沒有人能比他更了解這種感受。帕塔克也曾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然後親手撕掉。

帕塔克說:"現在問我,想讓兒子考上理工學院,還是健康快樂地回到我的身邊,我一定會選擇讓孩子回來。"

拉加夫也在"高考失敗"這一堂課中,學到了人生至關重要的一課——我們總是太在意輸贏,但卻忘記了該怎樣度過人生,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人生本身。

第二年,拉加夫考上了大學。影片沒有交待他學什麼專業,全國排名第幾,就像他說的,開心就好。

●《最初的夢想》截圖(圖源:網路)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看天下實驗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31/170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