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從回城到考研

作者:

1977年恢復高考時,我是太原礦山機器廠子弟中學教師。因為只有高中文憑,又沒讀過師範,所以是誤人子弟。

為什麼一個高中生會當中學老師呢?這還要從頭說起。

我是1964年高中畢業的。因為所謂三年困難時期已經過去,所以根據當時形勢和我的成績,考個大學根本沒有問題。但是那一年的「政審」特別嚴酷,凡是家庭「有問題」的考生一概不予錄取,於是我只好下鄉插隊。那時我並不知道戶口制度的厲害,更不會想到一旦離開城市,想再回來就比登天還難。

其實我插隊的地方離太原不到50公里,自然條件還算不錯。但那裡的農民收入很低,生活很苦。文革開始後,我在家閒著無聊,便向鄰居借來一本美國小說《白奴》,越看越覺得自己像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生活在農奴制時代。由於悲觀到極點,我想到偷渡,目標是蘇聯朝鮮。只是害怕父母因此而受牽連,才沒鋌而走險。有一次我在家裡抱怨這輩子完了,父親聽到以後生氣地說:「人一輩子變化很大,你怎麼能有這種想法?」

到了1971年,因為受停課鬧革命的影響,師資荒首先在小學顯現。為了應急,當局決定從知青中選拔高中生擔任小學老師。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我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重新看到人生的希望。當時父親提醒我:「你不是不願意當小學老師嗎?」我說:「只要能回到城裡,就是掏大糞也干。何況我今天當了小學老師,明天就能當中學老師,後天還可能能當大學老師。」這一次父親沒說什麼,我不知他是否清楚,兒子如此狂妄,是因為記住了他說過的那句話:「人一輩子變化很大!」

那一年4月12日,我縱身一躍離開農村,重新成為吃商品糧城裡人,並被分配到太原市流沙坡小學任教。當時運動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學校不是開會,就是學工學農學軍。我對這些事不感興趣,便儘量抽空讀書,連開會、坐車的時間也不放過。

一開始我想自學理科,去圓少年時代的科學家之夢。我的兩個哥哥分別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和山西大學物理系,我把二哥的大學課本找出來,想從高等數學開始,用幾年時間自學大學課程。但是我發現,面對一個又一個難題,如果沒人輔導真是寸步難行。無奈之下,我只好棄理學文。

那時候,所有圖書館都處於封閉狀態,新華書店也是剛剛開張,裡面除了毛著和魯迅單行本外,大部分書架都空蕩蕩落滿灰塵。不久,「讀一點馬列」的最高指示傳達下來,書店也擺出新版《馬恩選集》。這套書定價七元,我當時每月掙30多塊,猶豫半天還是一咬牙一跺腳買了一套。拿回家以後,我多次打開,都覺得味同嚼蠟啃不下去。所幸我有父親留下的一本范文瀾在48年寫的《中國近代史》,還有半套王力的《古代漢語》,那是插隊時從農村中學偷來的——這就是我自學的主要材料。

1974年我終於找藉口調到礦機中學,實現了職業規劃的第二跳。學校有個圖書館,為了備課我常去翻書,後來發現有些內部發行的黃皮書和灰皮書。起初圖書館趙老師不讓我動,後來熟悉了才借給我,並囑咐快看快還,不要讓別人知道。這些書名義上是供處級以上幹部大批判的,但是我讀了以後卻深受影響大開眼界。印象最深的是田中角榮首相的《日本列島改造論》。從這本書中不僅看出作者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構想,更看到了中日兩國的巨大差距。

1977年恢復高考時我已經31歲,按規定已經超齡,自己也覺得已經達到大學文科水平,便沒有湊那熱鬧。1978年春季研究生開始招生,並規定「具有同等學力」也可報名。這讓我十分興奮,感覺實現第三跳的機會終於來了。

北城區報名處有一本厚厚的《研究生報考指南》,裡面有招生學校、指導老師、專業方向、考試內容、參考資料。考慮兩三,我選擇了山西大學歷史系的中國近代史專業,目的是想探索中日兩國為什麼在近代化過程中拉開差距。

這時離考試只有一個多月了。根據有關規定,我向學校請了假,集中精力準備考試。由於參考書難找,我只好每天去省圖書館看書。當時的二樓閱覽室剛剛開放,空蕩蕩的沒幾個人。我根據《報考指南》,把能找到的書都讀了一遍。記得讀胡繩《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和郭沫若《中國史稿》等「必讀書」時收穫不大。倒是有一套「西方資產階級學者」論中國近代史的「參考書」,給我啟發很大。

考試日期很快就到了,考場設在市中心的大水巷小學。我原來以為既然是招收研究生,就應該考察他的理性如何,而不是記性怎樣。然而拿到試卷以後,才發現幾乎全是死記硬背的內容。我以為這下子砸了,沒想到過了不久便收到複試通知。於是我接受初試教訓,在死記硬背上狠下功夫。這期間我認識報考相同專業的一位年輕人,這老兄不久前在高考中落榜,讓我知道其水平有多差,但是在考研卻排名第三,估計是沾了死記硬背的光。複試結束以後,他因為少看一本必讀書,而這本書涉及到一道40分的考題。這個專業共招收5人,因此我估計自己勝出的希望很大。

不料一個多月以後,我卻收到落榜通知書。去山西大學教務處了解情況,才知道我在複試中名列第四,本來應該錄取,但是按照某導師的意見,將複試和初試的成績加在一起計算,將我排在第六。我問是不是所有專業都這樣?對方說因為初試成績已經用過,所以大部分專業只看複試成績,只有少數專業採取這種方式。

面對命運的捉弄,我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像阿Q似地想:「你不要我,是你的損失,明年老子報考更好的學校。」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年風雲突變,當時擔任教育部長的蔣南翔因為高校潛力幾乎用盡,便發出「寧缺勿濫」的指示,其中關鍵一條是外語成績必須在60分以上,這就使考研成了外語系學生的長項。後來我雖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語方面,但是又考兩年都過不了關,便只好放棄。

儘管我的青春第三跳沒有成功,但是這次努力還是讓我找到了興趣和方向,並最終走上適合於自己的治學之路。

2021-11-17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老智有話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05/1704932.html